第三章 两栖动物(第1页)
第三章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简介
我们都学过《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小蝌蚪用鳃呼吸,没有四肢,却有一条用于在水中游泳的尾巴,能够在水中自由游动。后来,小蝌蚪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尾巴逐渐消失,变成拥有四肢、用肺呼吸的青蛙。这个过程只需要大约40天的时间,这种发育被称为变态发育。像青蛙这样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可以到陆地上活动的动物被人们称为两栖动物。从进化上看,两栖动物是第一种呼吸空气的陆生脊椎动物,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由出土的化石来推断,两栖类的祖先是原始的鱼类,它们最早出现于3。6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在两栖动物身上,既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新的性状,又有从鱼类祖先继承下来的适应水生生活的性状。成年两栖动物虽然可以用肺呼吸,在陆地上生活,但它们还需要在水中产卵,幼体也需要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所以两栖动物还不能离开水,它们一般需要生活在水源附近。它们的皮肤没有爬行动物那样的铠甲,没有鸟类那样的羽毛,也没有哺乳动物那样丰富的体毛,光溜溜的皮肤直接**在外面,有辅助呼吸的作用。为了防止**的皮肤散失过多的水分,两栖动物的皮肤能分泌黏液,使皮肤保持湿润。它们的心脏结构也非常简单,虽然有两个心房,却只有一个心室,动脉血和静脉血不能分开,这样血液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效率都很低,导致它们的代谢水平较低,所以两栖动物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非常大,是变温动物。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它们比较活跃;当环境温度降低时,两栖动物的生命活动就会减弱,温度降低到5℃时,两栖动物就会休眠。
两栖动物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有腿有尾的,如蝾螈。个体小的蝾螈成年后只有12厘米长,个体最大的体长可达到170厘米。蝾螈有短小的身体、4条腿和1条尾巴。有的蝾螈终生生活在水中;有的只在生命初始阶段在水中,以后就在陆地上生活;还有的生活在树上或地洞里。第二类是有腿没尾的,如青蛙和蟾蜍。最小的青蛙成年后体长只有1。2厘米,最大的青蛙(将后腿拉直)体长可达1米。它们通常有适于跳跃的发达的后腿、短小的身体和大大的头。蟾蜍多数时间在陆地上生活。第三类是有尾没腿的,如蚓螈。它们身体长,尾短,体表有许多体环,看上去有点儿像蚯蚓。蚓螈通常在湿土中挖洞,厚厚的头骨有助于它们在地下穿行。蚓螈的大小从15厘米到130多厘米不等,它们只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热带气候带。除盲游蚓科为水栖种类外,其余蚓螈都为穴居种类。
两栖动物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对人有益的。它们捕食多种昆虫,其中多数都是农林害虫,如蝗虫、松毛虫、稻螟、天牛、椿象、黏虫等。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使用农药会造成环境污染,也越来越清楚生物防治的低成本、高效率、无污染。
两栖动物还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产于我国东北的中国林蛙,雌蛙的输卵管干燥物被称为“雪蛤油”,具有补虚润肺、养颜美容、强身健体的功效,是珍贵的药材。蟾蜍的蟾酥、蟾衣、蟾胆、蟾肝等也是贵重药材。
由于温室效应加剧、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栖息地被破坏等原因,很多两栖动物已经灭绝或处于灭绝的边缘。英国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欧洲将有一半以上的两栖动物面临灭绝。这些两栖动物当中,有很多在动物进化史研究方面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奇特的胃育蛙
你知道吗?有的动物是从卵中孵化出来的,有的动物是从母体中生出来的。而有一类蛙的幼体却是在母体的胃里发育,然后被雌蛙从嘴里吐出来的,这就是胃育蛙。
图3-1胃育蛙
1937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森林中,人们发现了一类蛙——胃育蛙(图3-1)。胃育蛙的雌蛙从嘴里“生”出小胃育蛙。雌蛙在“生”出小胃育蛙之前,先把自己的嘴巴张得大大的,大约等1~2分钟后,小胃育蛙就从雌蛙嘴里跳出来了。
科学家的观察研究证实,这类蛙产卵后,雌蛙就守候在旁边。待卵受精后,雌蛙就将自己所产的大约40粒卵吞咽到胃里。接着,雌蛙就躲在草丛里不吃不动安心孵卵,直到小胃育蛙孵化后再把它们吐出来。在孵化期间,由于卵的发育,雌蛙的胃也被撑得越来越大,以满足幼体成长的需要。由于体内的空间有限,雌蛙胃部涨大时,肺部逐渐缩小,雌蛙的呼吸也逐渐地由皮肤承担。
那么,雌蛙将卵吞进胃里之后,卵为什么没有被胃酸消化分解掉呢?原来,这类蛙的卵表面包裹着一层前列腺素,这种激素可以让胃腺停止产生胃酸。这样,雌蛙的胃就成了一个可以提供适宜温度和湿度的极好的发育场所。
刚孵化出来的小胃育蛙由于缺乏色素,体色很淡,过几天就会逐渐接近成年胃育蛙的体色了。
据说,雌蛙在用胃孵卵期间还能从胃里分泌出一种能治疗胃溃疡的物质,是一种极为珍贵的特效药。遗憾的是,科研人员还没有搞清楚这种药物的生物学机制,胃育蛙就灭绝了。这类极为特殊的蛙从1983年开始,就再也没有被人发现过——它们可能从地球上永远消失了。导致胃育蛙灭绝的原因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可能和栖息地破坏、某种重要食物昆虫消失、疾病感染等原因有关。
现在,一些科学家试图利用已有的标本复原这些蛙。他们将胃育蛙的体细胞核取出来,放进昆士兰地区的另一种蛙——条纹蛙的去核卵细胞里,试图让它发育成胃育蛙,结果卵只发育到早期胚胎阶段就终止了。尽管这一实验失败了,但科学家并不灰心,他们相信早晚会解决这一难题,让这种奇特的动物重现生机。
二、会弹琴的蛙
你知道吗?我们熟悉的蛙叫声是“呱——呱——”声,这种声音单调而古板。而在我国浙江、安徽、台湾等地有一种蛙能发出非常悦耳的弹琴一样的“噔——噔——”声,人们称它为“弹琴蛙”。
自然界里有着许许多多天生的“艺术家”。夏季的夜晚,人们在小院里乘凉,此时繁星满天,凉风习习,蟋蟀在草丛中吟唱,蝉在树上演奏,偶尔再有一两声蛙鸣,这只交响乐曲就更加完美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说的是乡下生活的安闲、恬静,描绘的是清新淡雅的乡村美景。
图3-2弹琴蛙
在我国浙江、安徽、台湾等地分布着一种会“弹琴”的蛙。在春夏之交,每当夜幕降临,就从田野传来弹琴一样的“噔——噔——”蛙鸣声,非常悦耳,所以人们称它为弹琴蛙(图3-2)。经过仔细观察,人们发现会“弹琴”的是雄蛙,雄蛙有一个特殊的声囊,可以使它发出这种奇妙的弹琴声。
研究表明,在每年的4~5月,雄蛙在挖好繁殖后代的洞穴之后,就会坐在那里“弹琴”。它用“琴声”赞美自己的洞穴,呼唤雌蛙前来抱对产卵。
弹琴蛙的模式产地在台湾。弹琴蛙一般栖息在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区梯田、沼泽、静水水塘等地方。弹琴蛙昼伏夜出,白天藏在洞里,晚上“弹琴”寻找配偶或外出觅食。
三、会飞的蛙
你知道吗?小鹿依靠强健的四肢在陆地奔跑,鸟儿能依靠有力的翅膀在空中飞翔,树蛙则会依靠趾间巨大的蹼从树梢滑翔到地面。
图3-3树蛙
在我国广西、云南等地的热带雨林里可以发现树蛙(图3-3)。它们一般生活在雨林中水塘边的高大乔木上。树蛙的脚趾大而长,趾间的蹼膜很宽,类似蝙蝠的翅膀,这使它们能像鼯鼠一样从高处滑翔到地面,所以人们又称其为“飞蛙”。
树蛙白天隐蔽,晚上出来捕捉蚱蜢等昆虫为食。它们通过独特的飞行来捕捉食物和逃避敌害。树蛙在起飞之前,先深深地吸上一口气,使肚子鼓起来。这样,树蛙的体积变大了,滑翔时就可以产生更大的浮力。接着,树蛙张开脚蹼,从很高的树上滑翔到另一棵树上或直接落到地面。在滑翔的时候,树蛙还能收缩腹部以增添升力,也可以调节脚趾操纵滑翔的方向。结束滑翔时,树蛙改变脚蹼的方向,让每只脚变成一顶小小的降落伞,使自己能准确地降落在预定地点。
树蛙不仅拥有出色的滑翔本领,还是出众的隐藏高手。树蛙能随着环境色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体色,巧妙的伪装让它们不容易被天敌发现,也能够更好地接近食物。在阳光明亮的白天,它们的体色是蓝绿色的;到了傍晚,它们的体色变成深绿色;到了黑漆漆的夜晚,它们的体色变成黑绿色。这样,树蛙的体色总是与周围环境的色彩接近,起到保护色的作用。
树蛙不是像其他蛙那样将卵产在水中,而是产在树叶上。树蛙在产卵的同时,还产出一种“蛋白”。雌蛙把“蛋白”搅拌敲打成一团团泡沫,泡沫里面包裹着蛙卵。不久,泡沫变成薄而坚硬的外壳,里面却仍能保持湿润,这样蛙卵就有了安全而且适宜的发育环境。几天之后,蛙卵发育成了蝌蚪,一直等到雨水到来,把它们冲进池塘里继续发育。
在树上爬行时,树蛙能用脚趾轻松地抓住树枝,也能很轻松地松开树枝。科学家经检测发现,树蛙一只脚的黏着力就可以达到自身体重的50~100倍,所以树蛙在树上爬行的时候只要有一只脚粘在树枝上就不会掉下去。在研究了树蛙的脚趾后,科学家发现,树蛙的脚趾有特殊的分泌黏液的组织,这种黏液使树蛙在需要的时候牢牢握住树干,在想离开的时候又能轻易地分离。根据树蛙吸附树干的原理,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新型黏合剂。这种黏合剂可以让胶带和被粘物体牢牢地贴在一起,在不用的时候也能从一头慢慢撕开,而且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四、牛奶蛙
你知道吗?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徜徉着很多奶牛,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事。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也生活着一种有奶牛一般花纹的蛙。
图3-4牛奶蛙
牛奶蛙(图3-4)是一种夜行性的大型树蛙,皮肤具有棕色和白色相间的迷彩花纹,就像奶牛一样。牛奶蛙不像其他树蛙那样栖息于叶片上或叶片之间,而是栖息于树干上或树洞中,因此演化出这种特殊的棕白保护色。牛奶蛙的背上布满白色疙瘩,在感到危险时会分泌出乳白色的像牛奶一样但有微毒的白色**,将捕食者吓走,所以被称为牛奶蛙。自然选择的伟大与神奇让人叹为观止。
与一般的树蛙不同,牛奶蛙需要到水中**产卵。雌蛙每次可以产下多达2000粒的卵,卵受精后2天左右就可以发育为蝌蚪。蝌蚪在适宜条件下经过20天左右可以发育为幼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