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爬行动物(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四章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简介

爬行动物出现于距今3。15亿年以前,它们是真正的陆生动物。它们从繁殖到生活都可以摆脱水的束缚,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陆地生活环境。爬行动物也是统治陆地时间最长的动物,恐龙(图4-1)主宰地球的中生代是地球生物进化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爬行动物不仅统治着陆地,还统治着海洋和天空,地球上迄今为止没有其他生物有过如此辉煌的历史。

图4-1恐龙

直到今天,爬行动物仍然活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广大区域,其种类仅次于鸟类而位居陆地脊椎动物第二,约有8000种。

图4-2覆瓦状鳞片

与两栖动物相比,爬行动物有很多进化之处。例如,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有的演化成覆瓦状的鳞片(图4-2),有效防止水分过度散失。指(趾)端具角质爪,用于捕食和自卫。从呼吸器官来看,爬行动物的肺呼吸已经比较完善了,出现了胸廓,可以完全从陆地上获取氧气,从而离开水生活。从繁殖来看,爬行动物是最先出现羊膜卵的,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飞跃,完全解除了爬行动物在个体发育中对水环境的依赖,使它们能够在陆地上孵化,为动物征服陆地向各种不同的栖居地纵深分布创造了条件。

爬行动物对陆地环境的适应不如哺乳动物和鸟类先进。例如,它们运动时采用典型的爬行方式,即四肢向外侧延伸,腹部着地,匍匐前进,这种方式使四肢支撑体重的负担过重,不利于快速运动。爬行动物的心脏只有3个腔,动脉血和静脉血不能完全分开,所以它们的代谢能力较弱,体温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是变温动物。有些种类在严寒的冬季要冬眠,在炎热的夏季要夏眠,就是它们代谢缓慢、体温调节能力差造成的。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爬行动物各个方面都比较落后,而应该看到,现在的爬行动物也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进化来的,它们通过长期的演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适应了环境。例如,它们那不完善的双循环相比鸟类和哺乳动物虽然是落后的,但对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来说,已经足够了。我们知道,鳄鱼可以捕杀经过河流的羚牛和在水面低飞的小鸟,这也说明在动物界只有演化层次的高低而没有地位的贵贱。任何动物都是大自然的孩子,都有自己生存的权利和空间。

一、草丛中出没的幽灵——蛇

你知道吗?蛇是一类神秘的动物,来无影去无踪,人类对蛇有着恐惧、向往、怜惜等复杂的情感。远古时期,很多民族将蛇作为图腾加以崇拜。现在,人类加强了对蛇的研究和利用,逐渐认识到了蛇的习性和作用。

蛇属于爬行纲蛇亚目,四肢退化,身体细长,身体表面覆盖鳞片。蛇是真正的陆生动物,也有一些种类演化成半树栖、半水栖或水栖类型。蛇以鼠、蛙、昆虫等为食。人们一般将蛇分为毒蛇和无毒蛇。毒蛇和无毒蛇的体征大致有以下区别。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图4-3左);尾短,突然变细;一般有鲜艳的体色或花纹。无毒蛇头部是椭圆形的;口内无毒牙(图4-3右);尾部逐渐变细;颜色单一,如黑、灰、绿等。虽然大致可以这么判别,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轻心。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热带最多。中国境内的常见毒蛇有尖吻蝮、竹叶青蛇、眼镜蛇和金环蛇等;无毒蛇有锦蛇、蟒蛇、赤链蛇等。蛇肉可食用,蛇毒和蛇胆是珍贵药品。

图4-3毒蛇和无毒蛇的头部对比

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除非它认为你对它构成了威胁。比如当你靠近那些喷毒眼镜蛇时,它会先发出“呲呲”声警告,当你近到它认为非常危险的距离时,它就会向你的脸部喷射毒液,这种毒液进入眼睛会使人暂时失明。当人们走山路时,需要手执一根木棍,以有弹性的软棍子最好,边走边往草丛中划划打打,如果草丛中有蛇,会受惊逃避,这就是“打草惊蛇”。如果要捕捉蛇,则要用专门的捕蛇工具(图4-4)。如果没有,也可以自己找两根二分叉的木棍,在分叉端的前头用汽车里胎扎紧。发现蛇时,用一根压住蛇身,另一根压住前面一些,这样倒换,直到蛇头不能回转,这时用手捏住蛇的七寸(颈部后一点,这是蛇心脏的部位,捏中此部位,蛇动弹不了),放进编织袋里就可以了。当然,捕蛇要经过专门训练,再用专业的工具去捕捉。绝不能知道了一点小技巧就去冒险捕蛇。否则一旦被毒蛇咬伤,后果不堪设想。

图4-4捕蛇工具

蛇主要是用口来捕食的。毒蛇的毒液有消化液的功能,一些肉食性蛇的毒液消化能力较强,能溶解被咬动物的身体,所以表现出“毒性”,无毒蛇一般是靠其上下颌着生的尖锐牙齿来咬住猎物,然后很快用身体把活的猎物绞死或压得比较细长再吞食。毒蛇靠毒牙来注射烈性毒液,毒牙有在口腔前面的,也有在后面的,毒液有从毒牙外的凹槽流下的,也有通过毒牙中的管道喷射的。毒液主要是神经毒素,会使猎物很快失去运动能力。蛇在吞食猎物时先将口张大,把动物的头部衔在口里,用牙齿卡住动物身体,然后凭借下颌骨做左右交互运动慢慢地吞下去。当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时,同侧的牙齿钩着食物,便往咽部送进一步,继之另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同侧牙齿又把食物往咽部送进一步。这样,由于下颌骨的不断交互向后转动,即使是很大的食物,蛇也能吞进去。

喜欢偷吃蛋类的蛇,有些是先以其身体压碎蛋壳后进食。但也有些蛇,能把鸡蛋或其他更大的蛋整个吞下去,然后摔打身体使蛋壳破碎,再把蛋壳吐出来。有趣的是,游蛇科中的一类食蛋蛇,具有适应食蛋的特殊机体结构。它们颈部内的脊椎骨具有长而尖的突起,在咽内上方形成6~8个纵排的尖锐锯齿。食蛋蛇把蛋吞进咽部,随着咽部的吞咽动作把蛋壳锯破,并凭借颈部肌肉的张力,使蛋壳彻底破碎,同时把蛋黄、蛋白挤送到胃里,剩下不能消化的蛋壳碎片和卵膜被压成一个小圆球,从嘴里吐出。

二、蛇的“热眼”功能

你知道吗?猫头鹰的瞳孔在夜间能随着光线减弱而放大,使其在漆黑的夜里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蛇视力很差,属于高度近视,而且只对移动的目标敏感,却能在夜里及时发现并准确捕获田鼠、青蛙、蜥蜴等猎物,这靠的是“热眼”。

茫茫黑夜,万籁俱寂。一只田鼠悄悄从洞口探出头来,没有发现什么危险的迹象,它两条后腿一蹬,就跳到洞外。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道黑色“闪电”袭来,田鼠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闪电”吞进肚子里。这“闪电”就是一条蛇。

科学家证实,蛇在黑夜能快速、准确发现猎物是因为蛇能借助眼睛与鼻子之间的颊窝进行“热定位”。蛇天然具有红外线感知能力,其舌上排列着一种类似照相机的装置,使其能“看”到散发热量的哺乳动物。而人类只有戴上特制的红外线夜视眼镜才能像蛇一样看到目标。田鼠、小鸟和青蛙等任何活的动物体都会以向外散发红外线的形式散发一定的热量。蛇依靠体内的感受器接收到这些红外线之后,就可以判断出这些动物的大小和位置。所以,人们就把蛇的红外线感受器叫作“热眼”。要验证这一点很容易,把一块烧到一定热度的铁块放到蛇的附近,蛇会马上去袭击这个铁块。实验告诉我们,蛇的“热眼”对波长为0。01毫米的红外线的反应最灵敏、最强烈,而田鼠等小动物身体发出的红外线的波长正好在0。01毫米左右,所以蛇即使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也照样能“看”到它们。“响尾蛇”导弹等就是科学家模仿蛇的“热眼”功能,根据的红外线感知原理研制出来的现代化武器。

三、蛇没有腿,怎么能移动呢?

你知道吗?人类靠两条腿走路,马、牛、羊靠四条腿走路,我们常见的动物几乎都是靠腿走路的。但是,蛇没有腿,它是怎么移动的呢?你可能会说,它是爬行的。那你知道蛇爬行的机理吗?

蛇没有腿,依然可以快速移动。这是由于它们通过长期演化形成了特殊的移动方式。

第一种是蜿蜒移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的身体弯曲成“S”形,依靠身上的鳞片和地面产生摩擦,通过弯曲处的后边与地面之间产生的推力推动蛇体前进。如果把蛇放在光滑的玻璃上,它就无法采用这种移动方式了。当然,在蛇日常生活的野外是没有这种光滑如镜的地面的。你可能会说,到了冬天蛇来到光滑的冰面上怎么移动呢?其实,到了冬天,蛇就冬眠了,所以没有机会到冰面上去。

第二种是履带式移动。蛇有一条很长的脊骨,没有胸骨,它的脊骨和肋骨可以分别运动。蛇的蜿蜒运动靠脊骨的自由弯曲,履带式移动主要靠肋骨的前后移动。蛇的一根根肋骨就像一节节弹簧,在移动的时候,通过肋皮肌收缩使肋骨前移,肋骨之间的间隙变大,此时就像弹簧被向前拉长。这种动作导致蛇的腹鳞倾斜,就好像蛇的身下有很多脚一起站起来。接着肋皮肌放松,蛇就靠腹鳞后缘与地面产生的推力向前移动。整个过程就好像弹簧先向前舒张再向前收缩一样使身体前进。这种移动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线向前爬行。

第三种方式是伸缩移动。蛇身前部抬起,尽力前伸,接触到树枝、木桩等支撑物体时,前部附着在上面,后部跟着缩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向前伸,接触到支撑物体,后部再缩向前去。这样交替伸缩,蛇也能不断地向前移动。在地面爬行比较缓慢的蛇,如铅色水蛇等,在受到惊动时,蛇身会很快地连续伸缩,加快爬行的速度,给人以跳跃的感觉。

实际上,蛇在移动的时候,上面三种方式经常同时使用,这样才能尽可能快速地移动。

在人们的印象里,蛇的移动速度是很快的,所以有“蜈蚣百足,行不如蛇”的说法。其实,大多数种类的蛇,每小时只能爬行4千米左右,和人步行的速度差不多。但也有爬行较快的,身体细长的花条蛇,每小时能爬行10~15千米。爬行最快的恐怕要数非洲一种叫作黑曼巴蛇的毒蛇了,这种蛇每小时可爬行15~24千米,可是它们只能在短时间内爬得这样快,不能长时间以这种速度爬行。因此,即使遇到会追击人的毒蛇,人也是可以快速及时避开的。人们之所以觉得蛇移动得很快,那是由于蛇在发动攻击时是非常快的。在毒蛇在我们面前昂首站立准备进攻的关键时刻,一定要保持冷静,并尽快离开,不要试图制服它。

四、眼镜王蛇——世界上最危险的蛇

你知道吗?世界上最大的毒蛇是哪种?大家公认的当属眼镜王蛇了。可是,这种蛇目前在野外已经非常稀少,濒临灭绝了,这种情况是怎么造成的?

对于眼镜蛇,最令人恐惧的莫过于其受惊发怒时的样子,其身体前部会高高立起,颈部变得宽扁,暴露出特有的眼镜样斑纹,同时,口中吞吐着又细又长、前端分叉的舌头。

图4-5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图4-5)同样具有上述眼镜蛇的大多数特点,只是体形更大,颈部扩展时较窄而长,且无眼镜蛇的特有斑纹。但眼镜王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

眼镜王蛇常栖息于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昼行夜伏,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它们要么逃之夭夭,要么成为眼镜王蛇的腹中之物。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