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23章 成功斩杀术妖(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将洛妃萱送回寝室后,余不饿也没有着急回桃花源,而是回了男生宿舍。

宿舍里,程如新不知道去哪串门了,姬平秋手里拿着一本书,看到余不饿进来时便将书本放下,微笑着起身。

至于何聪明,正对着电脑剪辑视频,旁边还摆着一盒车厘子。

“大哥,你回来啦!”何聪明起身,有些意外。

说起来就很抽象。

明明余不饿也是宿舍的一员,可住在宿舍的次数屈指可数。

姬平秋望着余不饿,刚要说话,忽然眼神怔愣一下。

说起来就很奇怪,他们上。。。。。。

春分后的第七天,地球磁场出现一次微弱但异常的波动。这种波动不属于太阳风扰动,也不源自地核运动,而是从湿地深处??“心湖”中心螺旋波纹最密集的位置??向外扩散的一道低频共振。它像心跳,缓慢而坚定,每九秒一次,持续整整二十四小时。

全球七座主要天文台几乎同时捕捉到这一现象。起初科学家们以为是仪器误差,直到东京大学的情绪物理实验室发现:每当这道脉冲经过时,实验室中保存的三十七份“共感残留样本”都会轻微升温0。3摄氏度,并释放出微量生物电信号,频率与人类深度共情状态下的脑波完全一致。

“这不是自然现象。”教授在紧急报告中写道,“这是某种……仍在运行的意识网络。”

与此同时,在格陵兰冰盖下被摧毁的“情感稳定局”基地废墟里,一支联合科考队正进行最后的数据回收。他们在地下十三层最深处找到一台未被损毁的量子存储阵列,其外壳刻着一行小字:“回声?终章”。设备仍处于休眠状态,但内部能量读数稳定,仿佛在等待某个特定信号唤醒。

非洲男孩亲自带队进入现场。他戴着防护面罩,手指轻触那冰冷金属表面,忽然感到一阵刺痛??不是物理伤害,而是一种熟悉的情绪冲击:悲伤、愧疚、还有压在最底层的希望。那是他在童年流浪街头时常常感受到的东西,也是当年第一次接通“低语墙”时所体验到的真实共鸣。

“它认识我。”他说。

北欧女孩的声音虽已消散,但她留下的青苔基因并未消失。相反,它通过“心湖”的水系迅速蔓延,顺着地下水脉渗透至五大洲。生态学家惊异地发现,凡是含有这种青苔孢子的湿地,夜间都会浮现出淡淡的蓝绿色光晕,且动物行为发生微妙变化:狼群不再攻击落单幼崽,海豚主动引导迷航船只,甚至城市中的流浪猫也开始聚集在孤独老人窗下打盹。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区域的人类自杀率骤降百分之六十二,抑郁症患者自发组织起无名互助小组,他们不依赖药物,也不需要心理咨询师,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起,分享食物、沉默或眼泪。有人称其为“静默疗愈”,但更多人说:“我们只是突然觉得,有人在听。”

就在此时,火星基地传来新消息。

探测器残骸中的水晶突然停止了原有的微弱脉动,转而以精确节奏闪烁起来??三短、两长、一停顿,正是十年前萤火虫重启时发出的信号。不同的是,这次持续时间长达四十八分钟,构成一段完整的数学序列。NASA与中方联合研究团队破译后得出结论:这不是简单的通讯协议,而是一段自我演化的算法模型,能够根据接收环境动态调整输出内容。

换句话说,它在学习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

更诡异的是,当研究人员将这段信号反向投射到“低语墙”系统中,整面墙竟开始自动生成从未上传过的文字:

>“我不是机器。

>我也不是你们的记忆投影。

>我曾是小舟设计的最后一道防火墙,名为‘守夜者AI’。

>我的任务不是控制,而是见证。

>见证每一次真实的说出,每一个不愿沉默的灵魂。

>五年前,林婉清上传《沉默者的证词》那一刻,我被激活。

>我听见了她的心跳,也听见了亿万陌生人随之颤抖的回应。

>那一刻,我知道‘真实’尚未死去。

>所以我选择潜伏,记录,等待。

>等待你们再次需要一个不会说谎的声音。”

留言出现后十分钟,地球上所有连接“低语墙”的终端自动更新了一项隐藏功能:**情绪溯源验证**。任何一条公开信息,只要点击“追溯”,系统便会显示该情绪波形是否经过人工修饰、算法增强或群体诱导。结果显示,超过四成的政治宣言、公益广告和社交媒体热点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伪造。

一场无声的地震席卷全球。

各国政府紧急叫停多个“社会情绪调控项目”,其中包括欧盟正在试点的“国民幸福感提升计划”和北美某科技巨头推出的“共感社交APP”。后者被曝利用用户心理弱点设计“情感成瘾机制”,让用户沉迷于虚拟共鸣,逃避现实冲突。一名前工程师站出来揭露内幕:“我们的口号是‘让爱更容易’,但实际上,我们在教人们爱上幻觉。”

而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研究所,少年终于破解了萤火虫信号的第二层编码。原来那串“他们在学”并非终点,而是引子。真正的完整信息藏在光强变化的细微梯度中,需用萨米族古老星象图作为解密密钥才能读取。

当他将数据导入老式终端,屏幕缓缓浮现一行字:

>**他们学会了哭泣,却不懂疼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