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章 富婆(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15章富婆

◇01◇

10多年前,富婆还不是富婆,只是个普通的外来打工妇女。一家四口租住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车库里,吃喝拉撒全在里面。

富婆的老公高大英俊,在外企给老总开车,早出晚归,白天几乎看不到他。富婆本人一边照顾孩子,一边领些计件的手工活在家里做,勤勤恳恳,良人一枚。

富婆的俩孩子,一个是10多岁的男孩,一个是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大的已经上小学,小的没上学,一直跟在妈妈身边。

天气好的时候,富婆会在车库门口支张小桌子,用来吃饭或者给小孩趴在上面写字画画。碰着雨雪天,桌子没法往外摆,小孩只能在室内活动,富婆就把单灶头和小煤气罐搬到不足一米宽的廊檐下,她用脖子和肩膀夹把小伞,弯腰低头,洗洗炒炒,菜籽油的味道飘得到处都是。

周围楼上楼下的,都喜欢围观富婆一家人吃饭。她最常烧的一道菜是韭菜炒肉丝,5块钱肉丝,配2块钱韭菜,洗好切好,在油锅里转几大圈儿,碧绿清香。他们一家四口围着这一道菜呼噜噜往嘴里扒饭的样子,能看得你偷偷咽口水。

邻居们都喜欢这一家人,年纪大的夸富婆夫妻俩长得好、能吃苦、手脚勤,年纪小的喜欢把家里多余的小衣服拿出来送给她家小孩,也有人买菜回来总爱往她家门口放几个小水果。

富婆性格外向,平常坐在门外做手工活的时候,跟人聊天从不遮遮掩掩。

有人问她为什么拖家带口出来打工?她坦诚相告:老家穷,活路少,她生大儿子的时候没有荤菜吃,奶水下不来,只好找婆婆和姑姐借钱买奶粉,结果她们一毛不拔,小孩饿得直哭,她也跟着哭。后来夫妻俩看外出讨生活的老乡个个活得像雨后春笋,内心不无羡慕,于是下了狠心,双双辞掉某机关食堂临时工的工作,也大胆出来了。

有人问她小女儿都四五岁了怎么还不送幼儿园?她也坦诚相告:“小班一学期3千多块呢(10多年前的价格),我跟她爸商量过了,幼儿园我们不读了,放家里自己教,到时候直接去小学报名。”

她自己也会主动跟周围的婆婆妈妈们诉苦:

当年婆婆连奶粉钱都不愿意借给他们,现在看他们出来打工手头活泛了,每年春种秋收时,居然有脸找儿子要钱!种找他们要,收也找他们要,那种出来的东西呢?怎么没想着分给儿子?

还有大姑姐,当年也是结了奶粉仇,现在居然偷偷给她老公打电话借钱,还嘱咐她老公不要说出去。

……

偶尔,大概一年有那么一回,富婆的娘家妈也会千里迢迢过来看女儿。来的时候,大麻袋小麻袋在车库门前堆成一座小山,里面装着老人家在老家种出来的大米、白面、玉米、红薯、花生、芝麻、红豆……还会有几只老母鸡被捆住一只脚放在围墙边休息,这也是老母亲专程为女儿准备的。很难想象,老人家带着那么一大堆东西是怎么转来转去地坐车,最终悉数送到女儿手中的。

◇02◇

大家都看习惯了富婆一家清贫却温馨的生活,突然有一天,大概是富婆女儿该读幼儿园大班的那一年,富婆一家天翻地覆,时运大转。

她不仅麻利地带着女儿去学校报了名,还一口气给娃报了好几个兴趣班,完了顺便在街角的美容院给她自己割了个双眼皮。而且很快,高跟鞋穿起来了,大波浪也烫起来了,甚至还去打了美白针,养了只小宠物狗。

不仅如此,她家还迅速全款在我家楼上买了套小房子,她老公还开回一辆崭新的汉兰达。而且富婆母子三人的穿衣打扮也陡然提了档次,怎么时尚怎么来,哪件贵穿哪件。

只是,从那之后,我们这些邻居,便很少看到富婆的老公。从前他忙,至少夜里会归家。开上汉兰达之后,十天半月才会露一次面,而且通常都是匆匆忙忙拎个包回来,又匆匆忙忙拎个包走了,基本不过夜。

物质水平上来之后,精神档次便不知不觉开始提档。

我和代嘻嘻住二楼,父母没跟我们住一起。富婆家住五楼,她天天要从我门口过,偶尔会敲门跟代嘻嘻聊几句,或者送几包花茶下来,据说是她老公朋友送她的,她嫌多喝不完,有时也提几个大苹果下来,也说是谁谁谁送她家的某个稀罕品种,实在吃不完。

我家妹子打小就有点八卦,人家已婚已育的妇女找她,她那时虽然未婚未育,但也聊得起劲。

就算富婆不找代嘻嘻聊天,跑到一楼去找婆婆妈妈们聊,我住二楼,也能基本听个大概。

所有曾围观过富婆全家车库生活的女人都接收到来自富婆本人的幸福宣告:老公一个月给她2万块生活费,如果不够,她还能再找他要。

10多年前的老百姓,一个月2万块不是笔小数目,有些人全家加起来月入也没这么多。现在也是。

于是人们纷纷好奇:“哦,发财了,怎么发的?”

“我老公开公司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