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用法和用例(第2页)
(三)与(欤)
共116例。可出现于是非问句[4]、反诘句、选择问句、感叹句。
1。是非问句(82例)
(24)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
(25)盖(阖)庐曰:“不谷未闻道也,不敢趣之利与?”(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见吴王》)
(26)王曰:“然则仁义不可为与?”对曰:“胡为不可。人无信则不彻,国无义则不王。仁义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燕王》)
2。选择问句(2例)
(27)匡章曰:“公取之代乎?其不与?”(《吕氏春秋·爱类》)
(28)天之罪与?人之过乎?(《灵枢·本神》)
此两例选择问句前后的语气词正好相反。
3。感叹、反诘句(32例)
(29)不攻人之恶,非仁之宽与!自攻其恶,非义之全与!(《春秋繁露·仁义法》)
(30)晏子曰:“哀吾君必不免于难也。吾笑吾夕(亦)死已。”崔杼果式(弑)庄公,晏子立于崔子之门,从者曰:“何不死乎?”晏子曰:“独吾君与!吾死也!”“何不去乎?”曰:“吾罪与哉!吾亡也!”(银雀山汉墓竹简,《晏子》十二)
(31)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
(四)哉
共708例。可出现于感叹句、反诘句、祈使句。
1。感叹句、反诘句(673例)
其中感叹句294例、反诘句379例,反诘句中多有反诘副词“岂”或疑问词“安”“何(以)”“曷”等。如:
(32)后曰:“于(呜)乎(呼)危才(哉)﹗得主之才(哉)﹗”(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九主》)
(33)祭祀则祝之曰:必不使反。岂非计长久子孙相继为王也哉?(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触龙见赵太后》)
(34)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2。祈使句(35例)
(35)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史记·五帝本纪》)
(36)帝拜曰:“然,往钦哉!”(《史记·夏本纪》)
“哉”虽然可以出现于感叹、反诘、祈使句三种句型中,但是所表语气却是同一的,即在句末加强语气,表感叹。特别是反诘句一般都是无疑而问,句中“岂”“安”“曷”“何(以)”等与句末的“哉”相照应,比一般的感叹句语气更强烈。例(34)“何患社鼠哉?”带有一定的疑惑语气,但是“哉”的使用也让句子带有一种反诘:怎么最担心的是社鼠呢?明显表达出桓公难以理解管仲的意思,如果删除“哉”,句子就是纯粹疑问了。因而可以说,“哉”的基本功能就是表感叹。
(五)夫
共34例。都出现于感叹句。
(37)后曰:“差(嗟)!夏桀氏已夫!三臣之罪何?”(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九主》)
(38)吴起谓商文曰:“事君果有命矣夫!”(《吕氏春秋·审分览》)
(39)哀夫敬夫!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荀子·礼论》)
“哉”表达的是强烈的感叹,而“夫”更多的是表达嗟叹,使句子语气舒缓、低沉。比较下面两例:
(40)故知言之死,不忍从苟合之徒,是以不免于螺绁,悲夫!(《新语·论诽》)
(41)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新书·过秦论》)
“悲夫”带有一种嗟叹意味,而“岂不悲哉”语气强烈,带有一种愤激之情。
(六)矣
共3337例。可出现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表动态陈述语气(现时相关性)[5],因而以出现于陈述句且跟在谓词性词语后面为常。李佐丰指出,“矣”前常用的谓词有两种,一种跟主观认识有关,其中最多的又是表示可否的动词以及有评价或数量意义的谓词;另一种谓词则与存现意义有关。[6]
1。陈述句(3164例)
(42)如此,则为人臣亦不忠矣。(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
(43)孙子曰:“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几知兵矣,而未达于道也。”(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