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用法和用例(第3页)
2。感叹句(130例)
(44)若子之为人吏,宜受上戮,子姑默矣!(《新语·论诽》)
(45)夫世之所以丧性命,有衰渐以然,所由来者久矣!(《淮南子·俶真》)
3。疑问句(一般特指问)(43例)
(46)大(太)后曰:“敬若(诺)。年几何矣?”(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触龙见赵太后》)
(47)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哀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庸人矣?”(《荀子·哀公》)
三类句子中“矣”的语气功能都是同一的,在疑问句、感叹句中也不带疑问或感叹语气,比如“子姑默矣!”明显不如“子姑默哉!”语气来得强烈。而疑问句一般也另有疑问域。
(七)也
共17051例。主要用于静态的论断、说明,与“矣”相对。可以出现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及话题小句后等。
1。陈述句(14586例)
(48)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荀子·劝学》)
(49)孙子曰:“兵,利也,非好也。”(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下编)
“也”前的语法单位多以体词性结构为主;也有少数谓词性的,但是“也”并不表动态的叙述,仍是说明。如:
(50)桓公怪之,曰:“与仲父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国必有圣人也。”(《吕氏春秋·重言》)
“国必有圣人也”也可以说成“国必有圣人矣”,但是“也”与“矣”的使用差异非常明显。“国必有圣人也”是对一种情况的说明,而“国必有圣人矣”是指一种新情况的出现:以前没有圣人,现在有了。比较下例:
(50’)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孟子·梁惠王下》)
2。特指问句(779例)
(51)今粱(梁)王局(据)东地,其危何也?秦必不倍(背)粱(梁)而东,是何也?(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见田□于梁南》)
(52)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必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灵枢·贼风》)
3。是非问句(42例)
(53)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老子·德经》)
(54)孔子曰:“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荀子·尧问》)
“也”在疑问句中并不表示疑问语气,只是拖长语调。疑问句是一种交互式言语行为,提问作用的疑问句,在言语中作用就是变换话轮(turntaking),而“也”在疑问句中的话语功能就是提请对方注意自己的问题、观点等。
4。复句前一小句末或“话题——说明”句的话题后,表提顿(1407例)
(55)君子之为弟也,行则为人负,无席则寝其趾,使之为夫人则否。(《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56)戊子以有求也,必得之。(睡虎地秦墓竹简,甲种《日书》)
此类“也”主要通过停顿或延长语调来达到话语上的提醒效果。
5。感叹、反诘句(237例)
(57)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荀子·子道》)
(58)太公曰:“大哉,王之问也!”(《六韬·虎韬》)
(八)者(含“也者”[7])
共1773例,其中“也者”218例。可以出现在“话题——说明(评述)”句和假设句中,表提顿。
1。“话题——说明(评述)”句(1734例)
以“……者,……也”[8]格式为常,可以说是一种范式。
(59)故韩是(氏)之兵非弱也,其民非愚蒙也,兵为秦禽,知(智)为楚笑者,过听于陈轸,失计韩倗。(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公仲倗谓韩王》)
(60)故命也者,就之未得,去之未失,国士知其若此也,故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吕氏春秋·恃君览》)
(61)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灵枢·九针十二原》)
此类“者”表提顿语气,同时引出后面说明评述性话语,即兼有话题标记功能。
2。假设句(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