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视角(第4页)
下面是两份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研究生的双窗口小报告。在双窗口的练习过程中,作者先后修改了三次,这是第三稿。在这份小报告中,作者所涉及的窗面是比较开阔的,比如,除了按规定写作左、右窗口之外,还描写了调查背景,交代了信息提供者的线索,并就所观察的民俗事象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这样就更加逼近视角。
例一:对甘肃王母宫信徒颂经现场调查[51]
理论假设:民间信仰中的神圣空间与现世空间交流是经常的,但有一定之规。
调查背景:农历三月二十是甘肃省泾川县王母宫山“王母娘娘”庙会的会期,庙会期间,四面八方的香客、阴阳先生、道士和在家信徒自发地来到西王母大殿,给王母娘娘颂经。2001年4月13日,作者来到这里调查,观察了信徒颂经的全过程。这天中午,西王母大殿内,请来陕西的八仙庵、楼观台的道士作道场,颂经信徒临时改到东王公大殿内颂经。
续表
例二:对女儿生日抓周的观察[52]
理论假设:抓周是成人预演对儿童期望值的传统仪式
调查背景:1990年9月27日,是女儿满一周岁的日子。这天下午,妻子说是要为女儿举行“抓周儿”仪式。“抓周”之说,古已有之,《红楼梦》中曾提到此事,说是贾宝玉“抓周”时,不抓文房四宝,偏去抓女孩子的脂粉,惹得贾政老爷一肚子的不高兴。我的故事并无此俗。妻子的家乡此俗甚为流行,妻子在娘家耳濡目染,对此颇感兴趣,我们家的好朋友小张夫妇、小薛夫妇都带着孩子来我家凑热闹,一时间,我家不到十八平方米的小屋里显得喧闹异常。
续表
在经过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培养后,初田野作业者是可以达到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双窗口的水平。具有这种工作水平的人,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并很快地证实这些直觉。他们还可以通过双窗口的方法,观察到更多的、更详细的文化事象;可以接受多种可能性的解释,最后建立一个坚实的视角。没有达到这个程度的初田野作业者也不要着急,任何田野作业者最初都是从减少搜集资料的范围开始,到最后学会找到观察的聚焦点的。更重要的是,在开始遭遇挫折的时候,不能就此罢手,而要及时调整调查策略,研究自己和对方的心理,做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搜集,比如增加对自己不熟悉的对方语言方式的调查和扩大对对方的行为事件的调查等;另外,还要跟上自我反观的调查,这样坚持做下去,选择视角的工作就能完成。
四、表达模拟式
在经过上述训练之后,田野作业者可以继续运用双窗口的方式,建立表达模拟式。这是在对田野调查点的文化现象进行正式表述前的一个比较实用的操作程序,它有助于进一步分析田野关系的文化含义,能直观地演示视角的确立过程。表达模拟式的功能是,可以利用它的简明清晰的格式化界面,吸引田野作业的同行参加讨论,让大家一起来检验田野作业者的理论假设,推导其解释逻辑的成立与否。在这类讨论中,田野作业者们还可以指出田野作业者在运用和分析田野关系中的疏漏环节,以利其事后做补充调查研究。一个比较完善的表达模拟式形成后,能够促进田野作业者的前概念的地方化,有利于酿就理论假设的正式表达式。
表达模拟式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做假设、建立关系组、检验视角与假设的分析记录。
(一)做假设
田野作业者在做双窗口之前和之中,都要运用假设。所谓假设,可以是一个学术史上的问题,可以是一个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也可以是一个田野作业者根据文献记载或实际口头资料发现的新问题。假设的表达应思想简明,观点集中,专业术语含量高,把握前沿学术信息准确及时,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从以往的田野作业著作看,有的田野作业者的假设只用一个词,如“皇帝隐喻”“最简地方化”,也有的使用一两句话,如“祖先神是中国民间宗教中的一个神祇”,这些都干净漂亮、含义明确。假设切忌成篇大套、模棱两可、没有问题、貌似吓人、信息不灵、表达啰唆。这种假设自己说不清,别人也听不懂,这就是“死”假设。死假设是无效假设,会直接导致田野作业成果阐释的失败。
(二)建立关系组
建立关系组指田野作业者在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时,要积极地发现资料之间的关系,再把相关资料归纳成不同的组别,抽取其中的文化联系,建立资料关系组。在上述汉格斯的例子中,就有三个关系组,即田野作业者与理发店的关系、理发师与顾客的关系、理发店的管理者和环境布局的关系。读者找到了这个关系组,就很容易从汉格斯归纳的田野资料中发现她要对被调查者文化的表达逻辑,看出她在田野作业中“跳进跳出”的本事。
建立关系组,促进田野作业者在实际调查中对田野关系加以分类思考,编成关系组,然后按组别的分类,将调查资料扼要地记录下来,再深入地表达出来。要按照实地观察的时间顺序排列资料和阐释表达式,使别人能了解田野作业者的工作程序。在交代关系组的符号人物和符号事件时,要给出其覆盖面的资料,使别人能看到这些关系之间的伸展脉络。还要提供能组织关系组活动的文化语法资料与空间结构资料,使别人能看到田野资料关系组的文化含义。成功的表达式能建立一个可以支撑理论假设的田野资料系统框架,里面所陈设的田野资料和分析结果,作者自己能看见,别人也能看见。如表达式设计不当,作者自己能看见,别人却看不见,别人还会对田野作业者的表达式感到莫名其妙。最糟糕的是田野作业者所设计的表达式,自己看不见,别人也看不见,那就等于窗户打不开,它也就不能发挥框架或论据的作用。
(三)检验视角与假设的分析记录
田野作业者要在田野作业的过程中检验自己设定的视角与假设,然后把检验的认识有条不紊地写下来,把调整或修正视角与假设的过程也一步一步地写下来。每到一个话题结束时,可以写一个小结,简单总结一下自己的表达式。大约总结三次即可收尾。双窗口中的右窗口,主要反映田野作业者的理论思维过程,所以在表达上要层层推进,扣准视角和假设进行对话。肯定视角和假设中的某些观点是一种推进、修正和否定视角和假设也是一种推进。所使用的概念要前后一致,避免相互矛盾或偷换概念。在提出论据时,要与左窗口相对应,不能随心所欲,忽然从别处拉来资料,又跟自己的观点衔接不上。在进行视角和假设推导时,要思维连贯、一气呵成,构建相对完整的理论观点演绎系统,能够自圆其说。
(四)视角表达式样本
视角模拟表达式的样式是灵活多样的,未必都按以上的框子填写。或简或繁,或长或短,依田野作业的实际而定,不可能千篇一律,或者恪守一定之规。只要能展现田野作业者建立视角的过程和推动学术讨论,采取什么模拟表达式,怎样反映各民族、各地区、各专题田野调查的不同资料形式和理论活动,主动权全在田野作业者自己手里。以下选择几份视角表达式样本做分析。
1。调查列车员执行工作制度方式的视角表达式
一个研究生[53],趁五一放假,乘车回家探亲,在往返京晋途中,就列车员的执勤工作做了一次田野调查。她边观察、边访谈,边写自己的反应,做了双窗口记录,回京后又进一步归纳资料,整理思想,逐步确定了理论视角。
理论假设:列车员执行工作制度受到车厢社会化环境的制约。
调查背景:本次的观察重点是北京至太原某次特快列车第六车厢列车员万健的执勤工作,万健:男,21岁,太原人,中专毕业,已工作三年,跟车二年。
续表
续表
续表
通过上次的调查,第一次的问题假设得到了部分的印证,不过仍有许多关系没有观察到。但这些问题在以往的坐车经验中曾经遇到,例如,车上经常会有一些乘客兜售矿泉水、瓜子等物品。所以在第二次的观察活动中,应一方面继续注意第一次观察中发现的关系组,另外也要观察是否存在所假设的其他关系组。
第二次观察背景:2001年“五一”期间太原至北京的某次特快列车,重点观察5车厢列车员的执勤工作。列车员,某某,男,24岁左右。
续表
续表
总结:
列车营运过程是列车员工作时间和空间的展现,也是列车员同他的服务对象和同事之间关系的所在。通过这次观察证明,从关系入手是一个可操作的切入点。从观察中可以看出,列车员与乘客的关系表现多局限于工作范围内,他与其他列车员的关系既体现在工作范围内,也体现在他们私下活动中。因而通过对关系组的调查可以看出列车员对工作时间的一种认识,即制度内和制度外的列车员通过这几组关系得到体现。从这几组关系中也可以看出列车员对他们的服务性质工作的一种观念。同时,车厢社会与外部社会还有紧密的联系,这一联系对列车员的执行制度观念和乘客的行为方式都是有影响的。
2。旧货市场民俗物品交易观念的视角表达式[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