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2 难题两个领导的两种解法(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明政府官员在朝堂上吵得热火朝天,清政府加班加点地往义州运送军队、粮食和武器,其中包括30门红夷大炮。

1640年6月4日,随济尔哈朗、多铎到义州屯田的内国史院学士罗硕回沈,向皇太极汇报说,清军在义州提前完成修城、建房、开垦的任务。义州城东西40里,均已开垦耕种。现在,济尔哈朗、多铎率兵围困锦州、宁远各城。

皇太极没想到屯田、围城工作进展如此迅速,决定留多尔衮、豪格镇守沈阳,他要亲自到前线视察。

领导前来视察工作,济尔哈朗、多铎等人自然要做好接待工作。

7月3日,在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的陪同下,皇太极视察了义州新城及城外田地。皇太极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对屯田围城、攻占锦州对大清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作了深刻的讲话。

济尔哈朗、多铎及所属将领深受鼓舞,当场表示请皇上放心,他们一定以最小的代价,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占锦州,给大清人民一个满意的交代。

这时,蒙古多罗特部人苏班代从杏山派来代表约降。皇太极非常重视这件事,命济尔哈朗等人亲自迎接,并做出具体指示:“你们先带领1500名护军前往,敌人见我人少可欺,一定会前来阻击。到那时,你们可将一旗兵马分成前、中、后3路,前队且战且退,后续人马陆续应援。”

济尔哈朗按照皇太极的部署,借夜色掩护悄悄带领人马经锦州来到杏山城。清军到达杏山时,天还没有亮。

苏班代等人没有爽约,抓了6名汉人,携带牲口、家资赶来投奔清军。

清军出动,早已被杏山总兵刘智周、锦州总兵祖大寿、宁远总兵吴三桂侦知。

刘智周率领马步兵沿城布阵;祖大寿派游击戴明率700骑兵、吴三桂率领3000骑兵前来助战。

戴明率骑兵赶到杏山城下,与刘智周的队伍兵合一处,列队迎击济尔哈朗的人马。济尔哈朗且战且退,直到与后面尾随的清军汇合,又掉转马头与明军血战。

代善之孙、萨哈粼长子阿达礼;阿巴泰三子博洛、岳托长子罗洛宏等清军新生代的猛将,迅速把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明军追到杏山城下。此役,明军副将杨伦、参将李得位阵亡。

济尔哈朗、阿达礼、罗洛宏各带自己的护军,又在杏山城西,击败赶来助战的两营明军,缴获大量的盔甲、器械。

皇太极接到启心郎额尔克图、户部参政詹霸报告,由于皇上部署得当,将士执行到位,此战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非常高兴。在众将归来后,皇太极命人大摆宴席,宴请众将,并对表现突出的将官进行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

7月10日,皇太极亲自带领八旗护军、骑兵,携带汉军红衣炮团,向锦州进发。汉军红衣炮团在锦州城东,用大炮炸平明军的五里台炮台,为八旗军进军锦州扫平障碍。

7月13日,汉军炮团又轰炸了锦州城北的晾马台炮台。

至此,锦州城东、城北、城西都成为清军的跑马场。皇太极命人把这三面的庄稼收割,为清军大量囤积粮草,以战养战。仅用两天时间,清军就把锦州城北、城西的庄稼收割完毕,然后对锦州进行合围。

皇太极巡视锦州城一周,见清军布置妥当,便于7月18日返回沈阳。

皇太极深知,义州屯田、锦州驻兵这样的行动,清军中上至亲王下至士卒,都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不是他们不愿意打仗,而是这仗油水不多,基本属于冒着生命危险尽义务。

清军上下对打锦州,心里很发憷。现在明军大兵将至,锦州战事迟迟没有进展,清军将士均处于无望的煎熬中。

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等死。

皇太极对此非常警醒,他深知将士作战的思想、精神状态有多么的重要。为了防止将士身心疲劳、对战争的厌倦,他决定对前线将士与沈阳驻军采取轮班制,每一批值守3个月。

皇太极回到沈阳后,派多尔衮、豪格、杜度、阿巴泰等人,率领一半下属开赴义州、锦州,换回济尔哈朗。

八旗军采取轮防制,就是为了保持对锦州、松山、杏山3城明军的作战强度,把蜷缩在3城中明军困死、耗死、折磨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