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3 谎言背后的真相(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3。谎言背后的真相

转眼之间,时间便到了1640年7月末。

向朝鲜催粮一事,皇太极一直放心不下,担心出什么岔子。

事情,都是怕什么偏来什么。朝鲜运粮的船队,出大事了。

自从做了清政府的小弟,朝鲜当局不但没有从这位残暴、贪婪的大哥那里得到半点儿好处,反而年年送粮,节节送钱,送多了人家心安理得,送少了人家连个好脸色都没有。

朝鲜当局在清政府面前,就是十足的弱势群体,一摊软弱的橡皮泥,清政府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成什么就捏成什么。朝鲜当局对此有意见,没办法,谁让你是弱势群体呢?

朝鲜政府一边咒骂着一边按皇太极的要求,装了10000包米,派水师统帅林庆业带领5000水军押运,按时起航。

就在皇太极为不费吹灰之力得到10000包米暗自得意时,突然接到洪喀尼、库礼的报告:朝鲜水师的运米船抵达大、小凌河口后,奉命向清军驻地转运时,突然遇到飓风,损失惨重——开往三山岛方向的16艘船,有3艘沉没,5人溺水身亡;开往北信口方向的25艘船,全部触礁沉没;开往奇尔山桥方向的11艘船,4艘沉毁,3艘漂至明军防域被俘。

明军根据朝鲜俘虏提供的消息,派出38艘战船追赶朝鲜剩余船只。在熊岳北新台附近,朝鲜运粮船队被明军水师包围,朝鲜水师遭到重创,在逃亡时有29艘船触礁沉没。

朝鲜政府共派出115艘运粮船,现仅剩52艘,但也无法前进。

皇太极的如意算盘落空,异常愤怒,立即指派大学士希福、范文程、刚林前去察看朝鲜粮船的情况。

3人刚刚动身,皇太极又派人追上他们,叮嘱他们一定要详细勘察事故发生原因,据实判断是天灾,还是人祸。

3人接到皇太极的具体指示,不敢耽搁,日夜兼程赶往盖州,逐一向朝鲜水师官兵了解事发当天的情况,并催促林庆业下令,把剩余船只开往目的地。

林庆业以大清政府对他不信任为由,拒绝前进。

朝鲜水师不合作的态度,让皇太极更加生气,又派出学士胡球、额色黑前去督促朝鲜水师。在给林庆业的信中,皇太极色声俱厉、毫不客气地把事故责任全部算在朝鲜水师的头上,并提出,如果朝鲜水师再有令不行,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全部由朝鲜政府承担。

弱国无外交。林庆业承担不起这么大的责任,只好遵命前行。但是,粮米、船只折损过半,皇太极借粮过年、借兵打仗的如意算盘,再一次落空。

多尔衮带队到义州、锦州之后,可以用捷报频传来形容。战场上的好消息,像雪片一样,扑天盖地地传往沈阳。

捷报一、8月22日,我军在锦州城西抢割庄稼时,敌人马步兵从西北角突然出击,枪炮齐发,我军反击,敌军溃逃,我军追至护城河边。同时,我军攻克锦州城西九台,小凌河西二台,俘获40人;

捷报二、8月24日夜,锦州守敌派500马步兵袭击我镶蓝旗大营,贝子罗托等人带兵将犯我敌军打败。听说明国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吴、刘、王、陈4个总兵及马步兵4万,到杏山城外扎营,我们立即率一半骑兵和所有护军赶赴敌营。敌人先派马步兵出营诱战,我们则暂不派骑兵出战,而让护军官兵迎战,结果大败明军,将其追到护城河边,俘获战马70匹。

……

按理说,皇太极接到多尔衮这样的战报,应该高兴才是。但是,作为刚从前线返回的高级军事指挥官皇太极,非常熟悉前线的情况。尽管明军的战斗力远不如清军,但绝不是一击即溃的乌合之众。所以,面对多尔衮接二连三发来的捷报,皇太极怀疑他报喜不报忧,里面水分很大。

于是,皇太极指派在清政府里以正直、无私、勇猛、善战的吴拜,以支援多尔衮的名义,带领一半前锋军赶往锦州,调查前线的确切情况。

皇太极的怀疑没有错,多尔衮确实谎报军功。

在多尔衮离沈赴锦时,皇太极就再三叮嘱他,要求他将两翼清军在锦、松两地分驻,这样有3个好处:一、切断各城明军的联系;二、方便投诚的人及时与清军联系;三、方便清军大面积收割锦州城外的庄稼,同时防止城内的明军收割。已收割的庄稼,分两处存贮,防止明军烧、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