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别给他开门(第3页)
>“李哥哥,如果你听到这个,请帮我告诉周晓舟,我不是怪他没拉住我。我只是……太累了。
>我写了好多信想寄给心理老师,可每次走到办公室门口,都觉得她们只会说‘坚强点’‘别矫情’。
>后来我把信撕了,一口一口吃掉。至少这样,它们就不会被丢进垃圾桶了。
>如果世界上有个地方,能让这些话重新说出来……就好了。”
阿木闭上眼,雪花落在睫毛上,融化成水珠滑落。
三天后,“冰封之声”纪念馆奠基仪式举行。百余名志愿者顶着严寒搬运材料,其中包括十多名曾参与《裂缝里的光》诗集创作的少年。他们在透明树脂块中封存第一封信??正是那位冻死学生留下的最后一句日记:
>“今天阳光很好,可惜我的手太冷,握不住笔了。”
当树脂凝固成型,悬挂于松林之间时,温度感应音箱悄然启动。一位老人走近,体温使树脂微融,清脆童声随之响起:
>“妈妈,我不是故意把数学考砸的。我只是发烧了三天,不敢说,怕你又要熬夜照顾我……”
老人驻足良久,摘下手套,轻轻抚摸冰冷的树脂表面,喃喃道:“要是早一点听见就好了……”
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设立“全球倾听日”,定于每年三月第三个星期五。首个主题为:“让每一颗心都有机会说完一句话”。
李念受邀撰写宣言结尾,她只写了一句:
>**真正的文明,不在于我们建造了多少高楼,而在于是否愿意弯下腰,听清一个孩子低声说‘我疼’。**
数月后,云南小镇的Ω-回声亭再次迎来暴雨夜。闪电划破天际,雷声滚滚而来。那台老式电话第三次亮起红灯。
这一次,不止李念接起了听筒。
在贵阳、在齐齐哈尔、在百色、在敦煌、在拉萨……二十四座城市的“耳朵驿站”同步接入线路。二十四个声音依次响起,形成一场跨越山河的合唱:
“喂?”
“我在。”
“说吧,我们听着。”
“不怕,慢慢讲。”
“你不是一个人。”
“你的声音很重要。”
“我们会替你守住这些话。”
“直到你能亲自说给世界听。”
电话那端,是个六岁女孩,怯生生地说:“我梦见爸爸回来了,但他看不见我……我能把梦录下来寄给他吗?”
李念含着泪微笑:“当然可以。我们会把它放进一颗会发光的石头里,埋在他最爱的樱花树下。春天来了,花开了,他就一定能听见。”
雨仍在下,但Ω-回声亭的铜铃不再孤单。它与远方的风铃、校园的广播、雪山上的口哨、城市角落的音箱,共同编织成一张无形之网??网住那些即将坠入黑暗的声音,轻轻托起,送往黎明。
而在阿木的办公桌上,新增了一份计划书,标题为《胎儿期情感联结实验提案》。扉页写着一行小字:
>或许真正的倾听,应该从生命第一次心跳开始。
他每天清晨仍会对镜子说:“阿木,你值得被听见。”
只是如今,这句话不再只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