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12章 别给他开门(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美女,你稍微等一下。”

看见小姐姐这边准备断开连线,急忙叫住她,表示还有话要和她说。

“怎么?还有什么情况吗?”小姐姐这会已经知道她养的橘猫是怎么回事,已经决定明后天找个时间带这只橘猫去。。。

“能。”李念的声音像一捧温水,轻轻覆住那颤抖的尾音,“我一直都在。”

她坐在Ω-回声亭内,窗外夜色浓稠如墨,雨后的空气里还浮动着青苔与泥土的气息。听筒贴在耳边,她没有急着说话,只是用呼吸传递一种存在??缓慢、稳定、不催促。对面的孩子终于吸了口气,声音低得几乎被电流吞没:

“我……我把她的药藏起来了。”

李念指尖微微一颤。

“我知道她每天早上都要吃两粒白色的小药片。昨天我偷偷倒掉了半瓶,今天又藏了一部分。我不是想害她……我只是怕她吃了就再也醒不过来。”孩子的声音突然拔高,又迅速压下去,像是怕惊动什么,“她说对不起我,可明明是我成绩太差,老师总打电话,爸爸早就走了,只剩我们两个……她要是也走了,我就真的谁都没有了。”

李念闭上眼,眼前浮现出无数类似的档案:母亲抑郁、孩子自责;父亲酗酒、女儿割腕;爷爷去世后孙子连续三周梦游到坟前写作业……这些故事从不轰动,却日复一日地在沉默中溃烂。

“你做得很好。”她轻声说,“藏药,是因为你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妈妈,对吗?”

电话那头传来压抑的抽泣。

“可是……可是她今天摔了碗,蹲在地上一直哭,嘴里念着‘我没用’‘我不配当妈’……我想抱她,但我动不了,就像有根绳子勒住脖子,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姐姐,你说我是不是也很坏?”

“你不坏。”李念一字一句地说,“你是太懂事了。懂事到忘了自己也只是个需要被照顾的孩子。”

她顿了顿,从包里取出一张便签纸,写下三个字:**你不是累赘**。然后对着话筒缓缓读出来。

“现在,请你把手放在胸口,感受心跳。每一次跳动,都在证明你活着,而且值得活下去。哪怕全世界都安静了,也会有人愿意听你说完最后一句话??比如我。”

孩子久久未语,只有细微的呼吸声在电流中起伏。

良久,他小声问:“姐姐,你会记得我说的话吗?”

“会。”李念答得毫不犹豫,“我会把它放进一个特别的盒子,和很多很多其他孩子的秘密放在一起。它们不会消失,也不会变成武器。它们只是存在,就像星星存在于夜里一样自然。”

挂断电话后,李念没有立即起身。她望着墙上那幅手绘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全国已建和待建的“耳朵驿站”,红点连成一片星河。广西百色、齐齐哈尔雪林、贵阳山区、甘肃牧区……每一个坐标背后,都是一个曾试图吞下日记、割裂情感、或在深夜拨打无人接听热线的灵魂。

手机震动,是阿木发来的消息:

>“冰封之声”选址已完成。齐齐哈尔郊区一片老松林,零下三十度可持续四个月以上。第一批树脂信件正在制作,内容来自近三年青少年心理热线未接通记录中的留言片段。

>另:有个叫周晓舟的男孩主动联系项目组,说他就是那个在雪地里冻死孩子的同班同学。他想参与纪念馆建设,并提交了一封从未寄出的信??写给他没能拉住的朋友。

李念盯着屏幕,眼眶发热。她回复:

>告诉他,门永远开着。

>我们等的就是这样的重逢。

第二天清晨,李念驱车前往贵州铜仁一所试点中学,参加“请听懂我的安静”首场活动。校园广播正播放舒缓钢琴曲,学生们陆续进入礼堂。讲台上摆放着二十台特制录音装置??外形各异,有的像旧书包,有的似布偶熊,还有模拟树洞形状的木质音箱。

家长们坐在后排,神情拘谨。他们大多穿着工装或农服,指甲缝里还残留着生活的痕迹。一位母亲悄悄抹了眼角,低声问身旁丈夫:“真要一天不说一句话?连吃饭都不行?”

丈夫摇头:“说是体验孩子在学校被批评时的感觉……可我家娃也没少挨骂啊。”

李念走上台,目光扫过全场。

“今天我们不做考试,不排名次,也不谈升学率。”她的声音温和而坚定,“我们要做的,是一件更难的事??试着做一个‘说不出话的人’。”

她示意工作人员分发任务卡。每位家长将扮演自己的孩子,在接下来的八小时内,只能通过书写、绘画或录音表达需求,且必须完成一系列日常情境挑战:被老师当众点名批评、考试失利后面对质问、放学路上遭遇冷暴力忽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