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吴家傩戏之法器(第1页)
吴峰还借了一辆大车,将自己背后的水牛头放了出来。
自己再支起来一辆大车。
这才将这些大大小小的东西都放了上去。
一路之上,有认识吴峰的人,还主动来帮忙,听到了吴峰拿了这些是要给全县进。。。
春雨过后,山道湿滑,泥泞如墨。阿芽与小归背着行囊穿行于密林之间,脚底踩着腐叶与碎石,每一步都像在撕开大地的旧痂。孩子们折的纸船早已顺溪而去,不知漂至何方,可那句话却在阿芽心头反复回响:“别停下。”她知道,有些声音一旦开始流动,就再也无法被堵截。
途中经过一座废弃驿站,屋檐塌了半边,门板歪斜地挂在铁环上,上面用炭笔写着两个字:“说过”。字迹已被雨水冲得模糊,但仍倔强地留在那里,像一道不肯愈合的伤口。小归驻足良久,低声道:“这是‘言驿’的标记……百年前,这里是旅人交换故事的地方。如今连马蹄声都不再来了。”
阿芽伸手抚过那两个字,指尖传来微微的震颤,仿佛触摸到了无数曾在此停歇的灵魂。她忽然想起守钟人临终前的话:“你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是为你争取来的呼吸。”她闭上眼,轻声念了一句:“我在这里。”
话音落下的瞬间,整座驿站轻轻一抖。屋顶残瓦簌簌落下,墙角的青苔竟缓缓舒展,泛出嫩绿光泽。一只枯枝般的手从墙后探出,递来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谢谢你说出来。”
小归惊愕回头,只见一个佝偻身影蜷缩在角落,衣衫褴褛,喉间缠着一圈锈迹斑斑的铁箍。那是“缄默奴”的标志,专用于惩罚那些违令言语者。此人已不知在此躲藏了多少年,靠捡拾残羹与雨水苟活,连名字都被削去,只剩编号刻在颈侧。
阿芽蹲下身,轻轻握住他的手:“你想说什么?我可以听。”
那人嘴唇剧烈颤抖,发出嘶哑的气音,像是久未使用的风箱。许久,他才挤出一个词:“……娘。”
泪水随即涌出,混着血丝。他用指甲在泥地上划出几个歪扭的字:我想叫她一声娘,可我已经忘了她的脸。
阿芽将掌心那道唇形印记贴在他额头上。刹那间,一道微光流转,如同春风拂过冻土。老人全身一震,猛地张口,竟唱起一支极古老的摇篮曲??调子破碎不堪,却清晰可辨。那是他母亲哄他入睡时哼过的歌,三百年前便已被列为“非标准音律”,禁止传唱。
歌声响起的那一刻,驿站四周的泥土中钻出数十根细藤,缠绕柱基,迅速攀爬而上,开出朵朵小白花。花瓣中心,隐约浮现人脸轮廓,似笑非笑,似泣非泣。
“他们在听。”小归喃喃道,“死去的人,也想听见。”
他们留下干粮与药草,继续前行。越往南,天地间的气息越是躁动。夜宿荒村,常有村民半夜敲门,捧着发霉的日记、烧焦的信笺、甚至是一块刻满符号的兽骨,恳求阿芽“让它说一次”。这些人不求回应,只求有人愿意倾听,让那些被压了太久的声音能透一口气。
有一晚,一位老妇人抱着一口破陶罐前来。她说这是她丈夫生前藏下的“语瓮”,里面装着他三十年不敢出口的话。她颤抖着揭开封泥,顿时一股灰雾腾起,在空中凝成无数细小的文字,如萤火飞舞。其中一句写道:“我恨这世道逼我装聋作哑,但我更怕你听了这些话,会看不起我。”
阿芽取出骨片融入掌心的印记,轻轻按在陶罐边缘。光芒流转间,那些字迹逐一沉入地面,化作一圈圈涟漪般的符文。老妇人突然跪下,放声痛哭??那是她嫁进来五十年来,第一次听见丈夫真正的心声。
“原来他一直爱我。”她抽泣着说,“只是不敢说。”
第二天清晨,那口陶罐裂开了。不是碎裂,而是从中长出一株嫩芽,翠绿欲滴,迎风轻摆。村里孩童围着它跳起了自编的舞,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谣。没人教他们,可那旋律竟与渔村贝壳哨子吹出的童谣惊人相似。
与此同时,北方梦疫再度蔓延,但这一次,症状发生了变化。患者不再失语,反而在梦中高声呐喊,醒来后竟能流畅背诵从未学过的诗篇。有位老农梦见自己站在田埂上,对着天空朗诵一首关于麦穗与自由的长诗,醒来后发现自家墙上自动浮现出诗句,墨迹犹湿。
医者惊骇,上报静音司。然而批复公文上只有一行朱批:“不予干预,记录存档。”
密殿之中,首席长老独自坐在黑暗里,面前悬浮着一面残破铜镜。镜中映不出他的面容,只有千万个普通人开口说话的画面:织女哼曲、樵夫对山歌、孩童争辩童话结局……每一个画面都带着细微的光晕,像是灵魂在挣脱枷锁。
副手低声禀报:“南方又有七座村庄自发重建言亭,使用的是《九章傩戏谱》中的仪式结构。回声班已在三十六镇演出,观众累计超过十万。更严重的是……宫中已有三位宦官私下抄录《民声志》片段,并以暗语传递。”
长老沉默许久,终于开口:“你们还记得‘初声之核’的传说吗?”
“据说,那是人类第一次说出‘我’的那个瞬间,凝聚而成的灵魂震波。若它复苏,所有被压抑的语言都将获得共鸣之力。”
“现在它醒了。”长老缓缓起身,“不是靠刀兵,不是靠暴乱,而是靠一个孩子教会另一个孩子如何开口。我们筑墙三百年,以为能隔绝声音,却忘了??语言本就是生命的呼吸。”
他抬手,摘下最后一层面具。beneathitwasnotaface,butahollowcavity,likeabellwithnotongue。
“传令下去,”他说,“关闭所有缄默狱,释放残余巫族后裔。开放全部禁书库,允许民间自行誊录。另派十二听语使,前往噤谷遗址,立碑纪念:**此地无邪祟,唯有真话曾被囚禁。**”
命令下达当晚,帝都上空雷云翻滚。一道闪电劈中静音司主殿屋顶,将“肃言堂”匾额击得粉碎。碎片落地时,竟拼成一行字:“言不可禁,如火燎原。”
而此时,阿芽与小归已抵达南疆边界。这里群山环抱,溪流交错,十万山民世代居住于此,因拒绝登记官话姓名而被称为“野语族”。他们以树叶为纸,以鸟鸣为信,彼此交谈时常用双声叠语,外人听来如同咒语。
部落长老拄着骨杖迎接他们,身后站着数百名手持火把的男女老少。篝火映照下,每个人的额头上都绘着一道红色竖纹,象征“我之名由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