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 没有七情六欲(第2页)
>她听了整整三遍,突然抱着录音机哭了。
>第二天,她录了自己的声音:‘我不是石头,我想上学。’
>现在她每天都会录一句话。
>昨天她说:‘老师,我觉得风是有声音的,它在替我说话。’
>谢谢你们,让一个不会汉语的女孩,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语言。”
随信附有一段MP3文件,是女孩用生涩的普通话录制的最新一条日记:“今天地理课讲雪山融水,老师说水会流到很远的地方。我说,那我的声音也能流出去吗?老师点头。我就把它录下来,放进河里了。”
江临川将这段音频命名为《河流记得》,加入“自然共鸣计划”??一项正在测试的新功能:将人类情绪与自然环境音进行神经网络耦合,生成专属疗愈音景。例如,焦虑者听到的是雨滴落在竹叶上的节奏,抑郁者接收的是深海鲸歌的低频振动。
项目上线当日,一位失语症患者通过脑波接口完成首次“意念录音”。系统将其转化为语音:
>“我已经十年没说过话了。
>医生说我的声带没问题,可我就是发不出声音。
>其实我知道为什么??
>小时候每次哭,我爸就说‘再吵就把你扔进井里’。
>我把所有声音都吞进了胃里,变成了石头。
>但现在,我感觉到它们在动。
>像春天的冰裂,一点点化开。
>我想试试看,能不能让它们浮上来。”
这段录音触发罕见的“跨模态唤醒反应”,导致全球范围内超过两万名听觉障碍用户主动申请体验“无声者之声”特别通道。该项目随后被纳入国家残障人士数字包容行动计划。
然而,真正的风暴来自一场意外曝光。
某自媒体扒出十年前江临川公司的一起员工跳楼事件,声称其企业文化高压冷漠,质疑他如今的公益行为不过是“赎罪营销”。文章附上了当年死者家属接受采访的视频片段,画面中母亲泣不成声:“我女儿最后一条短信是‘爸爸,我好累’,可没人听。”
舆论瞬间反转。社交平台上,“伪善者江临川”登上热搜,有人翻出他过往演讲中的金句讽刺:“你说要听见痛苦,那你听见她了吗?”
基金会办公室气氛凝重。苏念建议发声明澄清,强调当时公司已按规提供心理援助,且事件属个人悲剧,不应过度关联。
江临川摇头。
当晚,他再次打开电脑,调出公司内部档案库,找到那份尘封已久的事故报告。他逐字阅读,目光停在一页备注上:事发前三周,该员工曾两次预约EAP心理咨询,但因项目冲刺被主管劝退,记录显示“暂时搁置”。
他闭上眼,手指捏紧眉心。
第二天,他在个人账号发布长文,标题只有两个字:《我错》。
>“我不为自己辩解。
>那个女孩叫陈晓雯,26岁,家乡在贵州遵义。
>她喜欢画画,工位抽屉里藏着一本素描册,画满了城市角落的流浪猫。
>她曾三次提交离职申请,都被挽留,最后一次HR写的评语是‘高绩效潜力股,务必留下’。
>可没有人问过她:你开心吗?你累吗?你想走吗?
>我作为CEO,签署了年度‘最佳雇主’奖项的申报材料,却忘了最基本的底线??
>人的命,比KPI重要一万倍。
>当我知道她走了的时候,第一反应竟是‘会不会影响融资进度’。
>直到多年后,我在疗养园听见另一个孩子说‘我不想成为负担’,我才猛然惊醒??
>她当年说的每一句‘还能撑’,我都当成敬业。
>而我给她的所有‘鼓励’,其实都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对不起,晓雯。
>对不起,所有曾在黑暗中呼救却被当作噪音清除的人。
>我现在做的每一件事,不只是为了林晚,也是为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