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章 康乾盛世 败坏的开始(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朱元璋开始通过不间断打击的方式,逐步削弱北元的实力,终于在洪武二十一年的捕鱼儿海之战中,蓝玉全歼蒙古主力,至此北元汗国分裂为三块:鞑靼,瓦剌,兀良哈。

靖难之战后,明成祖朱棣登基,羁縻了兀良哈,并五次亲征蒙古。在他一生的征伐中,朱棣有意识地以夷制夷,平衡瓦剌和鞑靼的实力对比,谁强打谁,谁弱扶谁,让他们彼此内耗。

可很快朱棣就意识到了,此时的蒙古早已不是汉唐时期的匈奴、柔然、突厥、回鹘。在历史上,汉朝驱逐了匈奴,草原就换成了鲜卑;鲜卑走人了,草原就成了柔然;柔然被灭,称霸的是突厥;唐朝覆亡了突厥,又让回鹘捡了便宜……总而言之,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虽然始终打不完,但汉唐却可以通过纵横捭阖,来对草原上的民族以夷制夷,并且通过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将他们吸纳进中国的体制。

可是,自从成吉思汗兴起,通过万户制的方式打破了血缘维系的草原部落体制,建立了全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他就相当于草原人民的秦始皇,给游牧民们赋予了鲜明的灵魂印记,故而朱棣不论怎么分化瓦解,鞑靼称雄还是瓦剌得意,他们……怎么还是蒙古人?

朱棣开始有意识地针对鞑靼本部,希望可以打败蒙古人的黄金家族,在他一生的五次北征中,除了第二次的忽兰忽失温之战对付的是瓦剌的马哈木外,其他四次都是打击鞑靼的阿鲁台。

可老天没有给朱棣如康乾那样六十年的统治时间,在他死后,明仁宗、明宣宗这两个不肖子孙开始了战略收缩,打着休养生息的旗号卖掉了朱棣一生的基业。在我看来,明代的“仁宣之治”名不副实,它既没见休养出什么成效,还坐视瓦剌统一蒙古诸部,最终在明英宗时酿成了可怕的恶果——土木堡之变。

但是,瓦剌的也先虽然在土木堡之变中俘虏了明英宗,获得了崇高的威望,可他毕竟不是黄金家族的人,蒙古人并不承认他当大汗。后来也先败给了于谦,蒙古各部发生内乱,也先被杀,蒙古地区再次陷入无序的混乱状态。

经历了几十年的混乱后,被蒙古人视为“中兴之主”的达延汗驱赶了瓦剌,统一了鞑靼,建立了全新的草原秩序。他将蒙古分封为左右翼六大万户,大汗本人驻牧于左翼的察哈尔部,代表黄金家族统驭全体蒙古人的象征。

可我们都知道,分封制的缺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封臣未必会继续服从中央。果不其然,等达延汗死后,察哈尔部的大汗一代不如一代,而土默特部的俺答汗却如日中天,逼得察哈尔的库登汗不得不率领左翼蒙古东迁。

这次迁移,左翼喀尔喀的十二个部族中,有五个愿意跟随察哈尔大汗向东迁徙,这就是“内喀尔喀五部”,还有七个部族不愿意离开老家,就留在了漠北,统称“外喀尔喀七部”,最终逐渐整合为车臣汗、土谢图汗和札萨克图汗三部,成为今天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自明中期以后,蒙古逐步按照地域分为三块:漠南蒙古(鞑靼六万户)、漠北蒙古(外喀尔喀三部族)、漠西蒙古(被达延汗驱逐到西域的瓦剌)。

在清朝兴起以后,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通过频繁的西征,收服了漠南蒙古,察哈尔的林丹汗被追杀至青海死亡,其子额哲投降大清,这标志着黄金家族一脉的传承转移到了皇太极的身上。

在明清鼎革之际,漠西蒙古正在发生一次决定蒙古人历史走向的嬗变。

在明朝中后期,土默特部的俺答汗虽然势力强大,逼得察哈尔部不得不东迁避其锋芒,可俺答汗毕竟不是达延汗的嫡系子孙,不论他立下多少丰功伟业,在名分上始终迈不过那道坎,就如同当年的瓦剌太师也先一样。

就在这时,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教(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与土默特部接洽。他们双方达成了合作,俺答汗凭借他在蒙古人中的权位来为黄教传教,而黄教可以为俺答汗宣传说他是忽必烈的转世,故而到了明朝后期,原本信仰长生天的彪悍蒙古人,大部分都改信藏传佛教,成了吃斋念佛的大善人。

在明清易代时,西藏黄教的靠山漠南蒙古被皇太极征服,不能再给他们提供武力支持,为了巩固宗教权力,黄教向西域的瓦剌人求助。

瓦剌,也叫卫拉特,清朝时叫“厄鲁特”,有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四大部族,在明中期被达延汗赶到了叶尼塞河上游,在东察合台汗国崩溃以后,他们进入了新疆地区,并在明朝晚期皈依了黄教。

卫拉特四部收到了西藏方面的求援,固始汗决定入藏护法,在皇太极建立大清的1636年,固始汗的卫拉特大军进入西藏,横扫一切藏传佛教别派势力,建立了和硕特汗国。

在这个时候,西藏就形成了世俗汗权和宗教教权的双轨统治,同时留在新疆的准噶尔也和西藏的和硕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意味着他日中原政权如果要攻灭西藏政权,那么也不可能忘掉他们在新疆的联盟。

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走向覆灭,李自成攻入北京,多尔衮杀进中原。

而在遥远的西域,准噶尔部领袖的儿子出世了。

这个孩子一出生就被认定为温萨活佛转世,被家人送往西藏,拜在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门下学佛,而这孩子的名字就叫噶尔丹。

因为电视剧《康熙王朝》把噶尔丹塑造成了一个想入主中原、恢复大元的野心家,可最终遇到了同样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并且败给了对方,结果一生霸业终成一场空。

但那不是真正的噶尔丹。

噶尔丹从来不是什么雄心勃勃的政治家,而是一个虔诚温顺的佛教徒。他自幼在五世达赖喇嘛门下醉心于佛学的研究,在他眼中,最崇拜的人是他的师傅五世达赖,最信任的是师兄桑结嘉措。可他没想到,五世达赖圆寂后,桑结嘉措竟秘不发丧,对外宣布五世达赖在闭关修炼,除了自己谁都不见,而他则假传法旨,成了黄教实际上的领袖。

当时大清将要统一中原,西藏高层知道,每当中原强权兴起,都会来干预他们。为了扰乱清朝干涉西藏政局的脚步,桑结嘉措假传五世达赖的旨意,将一心向佛的小师弟噶尔丹送回了准噶尔汗国,让他继承汗位,并且东进攻打漠北蒙古,目的就是希望可以在北方给清朝造成压力,让他们无暇西顾。

噶尔丹回到准噶尔,为黄教控制和硕特汗权,征服哈萨克,灭亡了叶尔羌汗国,并且在康熙中期开始进攻漠北的外喀尔喀三大部。当时的漠北蒙古意识到,他们不可能是噶尔丹的对手,于是三部族首领开会讨论,到底是该投奔清朝还是沙皇俄国?最终作出结论:还是中国人比较靠谱,咱们投大清吧。

就这样,继皇太极征服漠南蒙古后,康熙又兵不血刃地收服了漠北蒙古。

就在噶尔丹亲征漠北不久,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在后院起火,篡夺了准噶尔汗权,将噶尔丹堵在科布多无法回归。这时的噶尔丹只有三万多无家可归的老弱妇孺,失去了大本营的他们只是无根之萍,不可能再继续与清军作战。

噶尔丹向西藏写信,希望回到五世达赖的膝下承欢,可他不知道的是,他最敬爱的师傅早已圆寂多年,他那个伪善的师兄桑结嘉措害怕他将战火引向西藏,也把他当作了弃子,用五世达赖的名义继续忽悠他和清朝开战。噶尔丹对师傅的命令从来不会违背,只能硬着头皮和清朝开战,与康熙大战了三场,损失惨重,最终绝望的噶尔丹病逝在科布多。

此刻准噶尔汗国的大汗是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剩下的人马不可能回家,成了丧家之犬,只能投降清朝,就这样康熙得到了明朝始终未能控制的瓦剌旧地。

在噶尔丹死后,他师兄桑结嘉措长达十几年的骗局公诸于世,整个蒙古世界震惊了,连康熙都忍不住吐槽这个戏精。迫于国际舆论压力,桑结嘉措只能重新选择六世达赖喇嘛,这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情歌小王子仓央嘉措,而同时他又给和硕特汗国立了一位新可汗,即拉藏汗。

可没想到,仓央嘉措为人**不羁,把黄教的神圣扒得一点儿不剩,而拉藏汗更是暗地里积蓄力量,一举推翻了黄教教权,桑结嘉措在走投无路中殒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