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章 康乾盛世 败坏的开始(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那么,清朝人口大爆炸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首先,在汉武帝和武则天那两篇里我就讲过,在古代官府名册上的户口,绝非国家的实际人口。因为古代封建政府管理能力低下,很难及时对治下州县进行人口普查,这造成了官府只是掌握了一部分纳税人口,而大量人口都是“黑户”,不计入官府的掌控。

比如明朝,在朱元璋时期,黄册上统计的人口为六千多万,结果到了明朝末年,还是六千多万,这根本不符合正常的人口增长规律,故而明朝社会有大量隐匿的人口,这点在史学界算是一个常识问题。

关于明朝晚期中国有多少人口,目前说法众多。梁方仲先生认为有一亿五千万,《剑桥中国明代史》则推测在一亿五千万至一亿七千五百万区间内,而葛剑雄和曹树基的估算是两亿左右。不过,经历了明清易代的战乱损失,人口必然减少了一部分,梁方仲估计在八千万至一亿左右,葛剑雄认为在一亿二千万,咱们折中给他算一亿,那么顺治初年的一千多万,实际上只是官府掌握的人口,而非国家实际的人口。在清政府的名册之外,国家还潜伏了九千万的黑户,他们在官府看不到的地方生儿育女,为大清的人**炸事业默默耕耘、添砖加瓦。

那么,为何乾隆初年就忽然把这些隐匿的黑户给清查出来了呢?

这是因为在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发布了一个政策——摊丁入亩。

所谓摊丁入亩,就是把丁银摊入到田亩上一起算税,通俗点讲,就是废除人头税,一律改收土地税。

以往很多人想当黑户,就是因为要给国家缴纳人头税,这就苦了那些地少人多的农民。他们为了逃税,只好给地主家当佃农,借此脱离官府的掌控,而地主为了避税,也会瞒报他家的雇佣人口,这就是历朝历代官册上人口总是不尽不实的原因。

雍正元年,清朝施行摊丁入亩,把人头税废除了,实现了人地分离。这样一来,官府不再以人口作为收税的标准,地主就没了谎报人口的动机,“黑户”通通都登记上了户口,而农民生孩子也放得开了,中国人口从此迅速增加。——当然了,摊丁入亩后,地主们不瞒报人口了,但开始瞒报土地了。至于清朝的版图比明朝大,可有清一代官府掌控的土地始终没能超过明朝刚开国的洪武年间,更遑论明朝田亩数字巅峰的万历时期。

以往我们用人口来衡量皇帝的功绩,主要是因为丁税的存在。在有人头税存在的情况下,如果老百姓还敢生孩子,那证明他们有钱有地,不怕交税,这间接证明了皇帝的治国有方。可到了雍正年间,人口与税收脱钩,人口的增加既不能代表税收的增加,也不能代表人民的富足程度,那么现在一些学者再用人口的增长来鼓吹康乾盛世,这种思维不就是典型的刻舟求剑吗?

其次,明清时期中国进行了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中国第一次人口破亿,是在宋朝时期,原因是宋真宗时从东南亚引进了占城稻,提升了粮食产量,实现了中国的一次农业革命。

第二次农业革命,是明朝中后期,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明朝解除“海禁”,土豆、甘薯、玉米等粮食作物在明朝中后期经东南亚传入我国,并且在清朝得到大面积种植。这些高产作物产量高、适应性强,可以在水土贫瘠的山地生存,直接让土地的可利用率提高,粮食的产量随之上升,让清朝有了能够养活四亿人口的本钱。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高产作物虽然可以养育更多的人口,但比起小麦、水稻等传统农作物,它只可以管饱充饥,却没有营养,我们看清末的一些老照片,发现晚清时期的百姓面黄肌瘦,就是因为这种依托高产作物繁衍出来的人口,只是保障了人口数量,却保障不了人口质量。

最后,就是在1650年—1900年间,不止清朝的人口在增长,而是全世界的人口都在增长。

根据英国人科林·麦克伊韦迪和理查德·琼斯的《世界人口历史图集》描述,1600年到1900年,世界人口从五亿四千五百万增长到十六亿二千五百万,增长百分之一百九十八,而中国从一亿六千万增长到四亿七千五百万,增长百分之一百九十七,这个数值只是平均线,并不算出众,同一时段的欧美地区人口增长率要远胜中国,甚至东南亚的增长倍数普遍在三倍以上,都比清朝1650年至1900年的二点九七倍要高。

清朝的人口成绩,比起以前的封建王朝确实是暴增,可拉到当时的世界看并不算什么,只能说它更多是乘了世界近代化的东风,而不是像传统封建王朝那样,通过治国有方养育出来的人口数。

综合以上论点,我们可以归结一下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

第一,清朝时期不是从一千万人口增长到四亿,而是一亿左右的人口增长到四亿,人口翻了四倍而非四十倍。看过《夏洛特烦恼》的都知道一个道理,你从无到有赚四个亿很难,可如果你本来就有一个亿,那么你将会发现赚钱真的很简单。

第二,雍正皇帝废除了人头税。这让地主失去了虚报人口的动机,农民也可以放开生育,在乾隆年间清政府完善了保甲人口编审制度后,终于实现了对治下人口的完整掌握。其实,在没有安全措施的年代,只要国家长期处于稳定状态,人口的大规模增长算是一种社会的常态。

第三,新时代的红利,为中国带来了可以在山地种植的高产作物,清朝顺势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开发新的田地,给养育庞大人口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实吧,“人口多就代表盛世”,这是一种对历史一知半解的表现,用科学的眼光看,人口从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与社会资源的容纳程度相匹配最好。

可清朝因为一味地滋生人丁,政府没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至于超出了当时中国生态环境可以负荷的极限,而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早就作出了他神一般的预言:“中国不断增加的过剩人口,早已使它的社会条件成为这个民族大多数人的沉重枷锁。”

清朝第二个被人所称道的功绩,是开疆拓土。

清朝时期,中国不但整合了女真旧地的东北,还收复了西藏、台湾,连终明朝一世都未能打下的蒙古和新疆都纳入了中国版图,有些人就觉得,要不是清朝,今天咱们的领土怕是要小一圈儿。

但是,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兴衰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算没有清朝入主中原,在明朝灭亡以后,还是会有另一个大一统王朝接班,何以见得这个新王朝就不能打下清朝全盛时期的版图呢?

其实,在明朝的时候,就曾通过宗教控制西藏,开发了早期台湾,并且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派遣亦失哈九上北海,将东北纳入明朝统治范围之内,现在有人把宣德九年裁撤奴儿干都司视为明廷放弃东北,这是不对的,因为奴儿干都司只是招抚机构,而非行政机构,在奴儿干都司裁撤以后,下辖的卫所还依旧存在,归辽东都司管辖,直到努尔哈赤独立,东北这才脱离了明朝的掌控。

明朝时期,在元朝大一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东北、西藏、台湾的统治力度,只是在明朝中后期,因为国力衰弱,西藏、东北先后脱离管辖,但长达上百年的经营,还是给当地留下了深刻的中国烙印,如果明朝灭亡,继之而起的新王朝必定会接手前代遗产,将东北、西藏、台湾重新统一,故而不存在若没了清朝,这些地方就将不属于中国的道理。

真正值得讨论的,是清朝为何能打下终明一朝都未能吞并的新疆、蒙古呢?

其实,明清时期的新疆、蒙古地区都是蒙古人的地盘,真要想弄明白这个话题,咱们就要在下一节,讲一讲自从元朝灭亡以后,曾经煊赫欧亚的蒙古人都经历了什么故事。

自从朱元璋推翻元朝,攻占元大都后,元顺帝逃往大漠,继续苟延残喘,史称“北元”。

洪武五年,朱元璋兵分三路,想一口气吞掉蒙古地区,接收元朝的岭北行省。可这一战,中路军徐达先胜后败,西路军冯胜大获全胜,东路军李文忠得失相当,三路大军一败一胜一平,但这场战争让朱元璋意识到,要一鼓作气灭亡蒙古,未免有些不现实。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