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章 康乾盛世 败坏的开始(第5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青藏高原上大乱,清准双方都想趁机介入西藏政局,策妄阿拉布坦快人一步,闪袭和硕特汗国,占据了西藏。康熙虽然痛失先机,但吃相上却比策妄阿拉布坦好看了不少。他没学准部那样公然侵略,而是打着“护送活佛”的名义进行驱准保藏,这就得到了很多西藏当地人的支持。准军既然众叛亲离,那肯定不是清军对手,最终康熙的大军一路开进拉萨,将七世达赖格桑嘉措送进了布达拉宫。

这时,康熙又翻了脸,当初说好的“事成之后,一切照原不变”,为和硕特人复国。可等到清军占据了青藏高原后,就立刻宣布这个地方归中央直辖,和硕特汗国既然成了历史,那么就该扫进垃圾堆,和硕特蒙古人反抗扑腾了几下,被年羹尧、岳钟琪镇压,只能乖乖认命,这时清朝的敌人就只剩下了新疆的准噶尔汗国。

在雍正年间,准噶尔汗国的领袖是策妄阿拉布坦之子噶尔丹策零,这位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与雍正皇帝掰腕子丝毫不落下风,双方较量一番后,就选择了和谈,清准开始了长期的对峙。

到了乾隆十年,准噶尔汗国内部发生动乱,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同室操戈,有人提议趁他病要他命,可乾隆皇帝想起他父亲雍正和准部交战损兵折将,居然坚决不出兵。可乾隆不愧是老天爷追在屁股后面喂饭的男人,准部这一乱就没完没了,一直乱了整整十年都没完,其间乾隆还是没有任何动作。到了乾隆二十年,阿睦尔撒纳来投,迟钝的乾隆这才回过神来,派军队前去给了准部最后一击。在准部内乱的十年间,天花肆虐,沙俄和哈萨克趁火打劫,准部虚弱不堪,这时清军在阿睦尔撒纳的带路下入准,就没打过几场硬仗,他们一到,准部的蒙古人就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了,最终达瓦齐被俘虏,阿睦尔撒纳又及时得了天花暴毙,准部灭亡,新疆被并入中国版图。

至此,漠西蒙古归顺中国,清朝征服了蒙古人的所有故土,其中包括明朝从未涉足拿下的蒙古和新疆两地,成功奠定了今天新中国的版图。

现在探讨一个问题:为何清朝可以完成比明朝更加杰出的版图扩张?

这种事情,如果把问题归结到康熙、雍正、乾隆个个雄才大略,明朝都是一群昏君庸主,所以清朝版图比明朝版图大,那你这辈子也就该告别历史研究了。

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一个人的奋斗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清朝可以征服蒙古,是因为时代的变迁给了它得天独厚的新条件:

我们都知道,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明朝时期虽然蒙古也发生过内乱,可很少出现有带路党的情况,蒙古人自己虽然平时同室操戈,可等到明军一出塞,他们就开始抱团抗敌,或者严阵以待地观望,这让明军始终无从下口,直到过了两百多年的光阴,蒙古社会的碎片化加剧,这才给了清军拉一个打一个的绝佳良机。

第二,随着科技的提升,火器的普及,游牧汗国渐渐失去了曾经纵横草原的地位,很多游牧民都转入了半耕半牧。譬如明朝中后期,俺答汗的土默特部就在漠南扎根,用汉人工匠在今天的呼和浩特一带建立了归化城,这就从游牧转为了定牧。现在很多人认为明朝奉行“华夷之辩”,对蒙古人的地区没兴趣,其实不然,明朝在西北地区曾经设立过关西七卫,羁縻过这一带的蒙古人,原因就是明军对跑来跑去的游牧蒙古人没有办法,可对这种有城池的蒙古人却可以轻松拿下,毕竟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嘛。等到了清朝时期,漠南蒙古已经彻底变为定牧,羁縻难度自然比明初时要小很多。

第三,沙皇俄国的东来。永乐年间,朱棣五次征伐蒙古,后三次鞑靼部都逃窜到了漠北,明军粮秣补给用完后,只能遗憾收兵,而游牧民族这种打不过就游击的战术,在十七世纪以前没有任何一个文明政权有办法破解,即使蒙古人自己建立的元朝,对漠北宗王的统治都十分疲软。

可等到沙俄东来,占据了西伯利亚地区,和清朝一起对蒙古地区来了个“肉夹馍”,蒙古人跑无可跑,只能选择归顺哪一个文明政权了。由于蒙古人信奉佛教,如果归顺信奉东正教的沙俄,他们肯定不能保持原来的信仰。这样一来,中国就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了。故而就算继之明朝的不是清朝,而是李自成的大顺,或者张献忠的大西,一旦噶尔丹东进,漠北蒙古依旧会按照历史的既定剧本归顺中国。

第四,自从唐朝灭亡以后,中国从大一统走向了分裂时代,辽、金、西夏、宋并立,经过数百年的分化,他们各自建立了民族认同,曾经被秦始皇统一起来的中国,再一次面临民族层面上的分崩离析。虽然在元朝时期,中国实现了大一统,可只是在军事上统一,并未在文化和民族上同化治下的人民,正如蒙元时期的四等人区分,金人和宋人按理说都属于汉人,可当时却凭地域分为了汉人和南人,这不止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原这么简单,而是汉族自身开始了自我分化。

第五,清朝在治理蒙古人的手段上,集历代王朝之大成。清朝将蒙古人从游牧转为畜牧,通过盟旗制度来限制人员流通;通过宗教笼络,兴黄教以安蒙古,甚至乾隆通过自身的皈依灌顶来取得蒙古人的好感;清朝从皇太极时期就开始提倡“满蒙一家”,通过汉八旗、满八旗和蒙八旗形成了超越民族情感的文化认同,以远超汉唐的大规模和亲达到满蒙共治的效果,这是清朝统驭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明之处。

以上条件,就是清朝可以成功实现满蒙汉回藏五族大一统的原因所在。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你吃了五个包子才饱,是因为你一共吃了五个包子,而不是只吃了第五个包子。

所以,与其说蒙古问题明朝解决不了,只有清朝才可以解决,倒不如说,十五十六世纪解决不了的问题,到了十七十八世纪终于可以解决了。

这一章的结尾,我们不妨去考古一下,“康乾盛世”这一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

最初的提法不必多说,乃康乾时代御用文人们的自吹自擂。直到清朝末年,排满思潮席卷全国,百姓对这类“盛世说”嗤之以鼻,除个别遗老遗少,没人对这个行将就木的王朝抱有好感。

在民国建立之初,在清史研究上,尤其是康乾盛世的论调,有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治通史的学者,如孟森、钱穆、吕思勉等,对清朝以贬抑为主;专治清史的学者,如刘法曾、萧一山等,对清朝则持赞扬的态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朝作为封建专制社会,自然成了臭老九,人人得而诛之,当时热门的研究项目,主要是《红楼梦》与资本主义萌芽,在这一过程中,有提及康乾盛世的说法。

目前而言,“康乾盛世”这一名词,最早应出自1955年1月9日的《人民日报》所载邓拓的《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一文:

历史已经证明,清代的所谓“康乾盛世,嘉道守文”的整个时期,即是封建经济发展到烂熟的时期,也是它的内在矛盾和外部矛盾开始充分暴露的时期。

但有一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学者在论及“康乾盛世”时,都会在前面加上“所谓”,这也表露出此时学术界对康乾盛世的不屑与揶揄。

其实,汉唐之所以被称之为盛世,不止因单纯地开疆拓土。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君主施行仁政、大臣为民请命、百姓安定富足,更是引领时代潮流走向的先进文明。

这也就是为何说起西汉,我们交口称赞的是文景之治,而不是汉武帝的时代。

说起唐朝,为之冠以盛世的是李隆基的开元、天宝,而非灭国无数的贞观之治。

即使如明初盛世,更让学术界重视的,也不是五征蒙古,而是郑和下西洋,因为这既体现了中华民族探索海洋、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毫无疑问也是当时中国依旧领先世界的铁证。

它们,给后世留下了开放而自信、恢弘而进取的汉唐气象。

康乾盛世呢?总不会是辫子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