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帝国的海疆 大航海时代(第3页)
永乐间,虽营建北京,南征交趾,北伐沙漠,而供给未尝乏绝。近年以来,无大营造、征伐之费,当有数年之积,而仓粮每岁仅足,设有水旱之灾,征调之用,将何以给之?
黄福是建文帝旧臣,在靖难之时他敢怒斥朱棣,但神奇的是朱棣居然没生气,还效仿唐太宗赦免魏征的旧例,把黄福收为己用。可以说黄福参与过永乐年间的很多大事,作为亲历者,在他眼中朱棣时期的财政一直都是相对充裕的,反而是很多人眼中休养生息的“仁宣之治”,财政却只是“每岁仅足”。说到这里,黄福还无不忧心忡忡地说:“万一出现了天灾,需要征调钱粮,我们该拿什么去赈灾呢?”
就在黄福说完这段话的两个月后,明宣宗力排众议,再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究竟是不是赔本赚吆喝,我相信那些不带偏见、愿意正视这段历史的人,他们的心中自会有一杆公正的秤。
六
现在很多人以为,宣德六年郑和的死,标志着下西洋事业的结束。
其实,在郑和死后,他的副手王景弘继续代替他巡视西洋,大明的航海事业并没有因此告终。
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刚刚登基的明英宗朱祁镇还是个八岁的孩子,朝政操持在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之手。作为和事佬的“三杨”,为了能更好地统驭六部,自然顺从了文官士大夫的意见,全面停止了下西洋事业。
既然中国的官方势力退出海洋,那么私人势力必然会填补这项空缺。虽然明政府屡次申明海禁,可沿海的走私络绎不绝,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记载:“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奸人阴开其利窦,而官人不得显收其利权。”意思是在明朝中叶,东南沿海的地方豪族无视海禁,乘巨舰出海进行走私,地方政府根本无从控制,中央朝廷的海禁政策完全成为一纸空文。
正德三年,明武宗朱厚照开始了抽分制改革的试验,这就相当于朝廷放弃了海贸这个大蛋糕,不再继续扮演垄断的角色,而改行成为一个中介,即“牙人”。不过,政府虽然开始鼓励民间可以自由贸易,但还是需要抽税百分之二十,根据《武宗实录》记载,抽分制一出,很多国人都私置兵器,驾遣巨舰,纵横海上,许多中国人就是这个时间段跑到海外参与了世界的大航海时代。
同一时间,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欧探险者不但发现了新大陆,还绕过了好望角,发现了前往东方的航道。当时,葡萄牙人东来,逐渐在东南亚建立起了殖民统治,因为这时候的东南亚各国没有郑和船队的保护,很快就被这些殖民者驯服,与葡萄牙人一起参与了东方的海洋贸易。
除此之外,日本爆发了“应仁之乱”,开始进入战国时代,各路大名在国内混战,很多因战争漂泊海外的武士,就开始寻求与海盗的合作,在中国、朝鲜以及东南亚等地打家劫舍,中国人把这些人称为“倭寇”。
在明武宗正德年间,这些人不约而同地汇聚在了浙江舟山附近的一个岛屿上——双屿岛。
岛屿上各国的商人都有,葡萄牙殖民者在这里建立了行政机构,华人许栋、李光头在这里称王称霸,还有徐海、王直等日后名扬一时的海盗都在这里当海贼见习生,包括那些抢掠东南沿海的日本浪人更是在这里休养生息,这里既是各国都管不了的无法地带,也是各国在远东进行货物离散的贸易中心。
在十六世纪左右,原本平静的东方海面上,忽然一反常态地喧嚣起来,中国人、日本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以及东南亚诸国人……一时之间,各国的卧龙凤雏都聚集在了这片神秘的东方海域上,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终于迎来了它的**。
七
嘉靖二十六年,朝鲜国王的一封哭诉信,让明世宗朱厚熜勃然大怒。
朝鲜国王说:过去日本没有像样的火炮,但如今他们走私船的火炮威力大为提高,朝鲜的水师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经过他们的调查,才发现是中国福建沿海等地向日本走私出口了铁器、硫磺、火药等违禁品,朝鲜方面逮捕了三百多名中国的走私犯,现在交给明朝处理。
嘉靖皇帝现在才发现,他老祖宗朱元璋的海禁政策是多么的明智,从根本上断绝了海外敌人的生活与军事物资。但在正德年间,明武宗进行抽分,海禁松弛,这些商人们为了赚钱,敢于不顾一切法律,将本国的重要物资卖给敌人,助长了倭寇、海盗、葡萄牙人等明朝海外敌对力量的壮大。
就在同年,嘉靖皇帝任命朱纨为浙江巡抚,提督浙闽军务,还要求他厉行海禁,率兵剿灭双屿岛。
朱纨不负众望,进攻并焚毁了双屿岛,把日本倭寇、中国海盗和葡萄牙殖民者通通赶了出去。同时厉行海禁政策,打击违法走私,如有违者,一律斩首。可他的这些行为,得罪了那些东南沿海的豪族们。这些人十分震怒,为了报复朱纨,他们唆使朝中的言官中伤朱纨,迫于舆论压力,嘉靖皇帝把朱纨调了回来,但朱纨为人刚烈,竟选择了自杀明志。
现在有一些人认为,双屿岛只是一个贸易基地,人家好好的做生意,朱纨却因为海禁政策把人家攻打了,害得这些人做不了正经生意,只能沦落为倭寇,所以说朱纨应该为倭寇之乱负责。
这种认知是十分错误的。双屿岛是一个商贸中心,但同时还是一个海盗的窝点,这两个属性又不冲突。作为被倭寇和葡萄牙殖民者非法侵占的中国领土,还收容海盗、倭寇来对中国沿海的城市进行烧杀抢掠,这些人在中国境内犯了事,就跑到双屿岛避难,这种**裸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只要是一个正常的政府,都不会允许双屿岛的存在。故而朱纨对双屿岛的打击是完全正确的,作为一个从西方殖民者手中收复国土的民族英雄,朱纨不应该被任何人用这等诡辩的话术来蓄意抹黑。
因为朱纨被害,沿海各地的官员再也不敢谈海禁的事情,海防继续松弛,沿海豪族继续走私,从双屿岛跑出去的王直、徐海等人,则趁机入侵沿海、打家劫舍,酿成了明朝中后期著名的“倭寇之乱”。
根据史料显示,倭寇大多数都是中国人,只有十分之二是日本人。故此有一些学者认为,倭寇之乱从来不是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战役,而是明朝的海禁政策把沿海的百姓逼造反了,这是中国人内部的阶级矛盾,他们还采用明朝官员提议的“市通则寇转为商”作为论据,认为如果明朝可以开海禁,就不会出现倭寇之乱。然而这些人却忽视了,海禁在嘉靖时代一点儿也不严格,甚至有官员还在浙江短暂试验开海,而结果却让某些自以为是的文人大跌眼镜,不管你是否开海,倭寇依旧来犯。
其实,“海禁催生了倭寇”这一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学者企图祸水东引的诛心之论,结果一些中国学者不明就里,居然还跟着叫好附和,给人一种倭寇之乱日本方面没有责任,责任全在中国的感觉。
但这种言论明显是错误的。明朝的海禁从来没有真正落实过,沿海走私一直都很旺盛,尤其是朱纨死后,更没有人敢再提海禁,这个政策在大多数时间都是名存实亡的,在正德年间,广州那边连关税都不用交,外国人来了直接就可以进行自由贸易。事实上,朱纨在东南沿海执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完全是倭寇猖獗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弄反了因果。
现在很多人在疑问,那你怎么解释倭寇多为中国人?那我反问一句:在抗日战争期间,伪军的人数比日本正规军还要多,请问,难不成抗日战争也是中国内部的阶级矛盾吗?
倭寇的成分有中国人,有日本人,有暹罗人,有爪哇人,甚至还有葡萄牙人参与其中。如果中国人出海为寇,是被海禁政策逼迫的,那么请问日本人、暹罗人、爪哇人为何要出海当倭寇?难不成他们这些人的国家全都有海禁吗?如果是海禁逼迫良民为寇,那么朱元璋、朱棣时代的海禁政策更加严厉,为什么明初的倭寇问题反而比较轻呢?
相反,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正德年间一放松海禁,葡萄牙人一东来,日本国一内乱,倭寇问题就突然恶化了呢?如此一看,究竟什么才是倭寇之乱的首要原因,这难道不是很清楚吗?为什么有些人非要对这么简单的逻辑和确实的证据视而不见,非要相信日本学者的言论,不去指责真正带来罪恶的日本倭寇,反而拿着放大镜在自己人身上找原因,非要搞个受害者有罪论出来,请问这些学者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现在还有很多人把倭寇之乱的平息归功于明穆宗时期的隆庆开关。他们认为是明朝开海了,所以才没有倭寇了。其实,这是真正的颠倒黑白、因果混乱。从来就不是海禁导致了倭患,而是倭患导致了海禁,不是明朝开海倭寇才没了,而是倭寇没了,明朝才敢放心地开海。
事实上,正是因为戚继光、俞大猷等民族英雄的抗倭作战,让葡萄牙人见识到了中国不是印加帝国,没那么容易被征服,他们这才老实了。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葡萄牙人是来平等贸易的,可明朝却抱着天朝上国的傲慢心态不和人家好好做生意,还用海禁限制人家,这种言论给人感觉好像还是我们做错了一样。可事实告诉我们,近代的西方殖民者就是一群强盗,当时的美洲和非洲没有海禁吧?当地土著愿意用平等友爱的态度与西方殖民者搞贸易吧?可他们又都是什么下场呢?印第安人几乎亡族灭种,非洲人更是被欧洲人通过三角贸易贩卖为奴隶,在东南亚他们更是毁灭了一个又一个古老的王国。这些历史告诉我们,如果能当强盗打劫,这些西方殖民者们是不会和你好好做生意的。只有像明朝那样用自身的军事实力警告了葡萄牙人,他们才会学习如何规规矩矩地和中国人做生意。
还有关于倭寇绝迹的另一个主因,是日本方面因丰臣秀吉重归统一。因为日本内乱才是催生倭寇的源头,所以倭乱的兴起与平息,看的是日本,而不是中国。而比较耐人寻味的是,丰臣秀吉刚一上台,也颁布了海禁政策,他禁止了“八幡船”的出海,结果日本方面一海禁,万历年间中国沿海几乎没有闹过倭寇,这更是证明了,海禁从来不是倭寇诞生的主因,而是抑制倭寇的良方。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固步自封的海禁肯定不正确,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却也是必要的。任何政策都不能教条主义,而是要根据当下环境来灵活运用。比如,在战争状态下,任何国家都会严格禁止双方的民间来往,这点不论是汉唐征讨少数民族,还是元明应对海盗倭寇,是任何政府都会做出的正常决策,完全无可指摘。
对于倭患,明朝政府应该负责,但从来不是因为海禁,而是对海洋的漠视以及东南沿海军事力量的废弛,给倭寇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