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帝国的海疆 大航海时代(第4页)
假如明朝可以复制永乐时代的对海政策,以征服性的姿态取得制海权,那么倭寇胆敢为乱,反手就是一个望海埚大捷,打得他就算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来犯。或者明朝可以建立起稳固的东南沿海防御体系,而不是放任卫所制败坏,那么就算倭寇入侵,也一定会再三掂量,而不会像嘉靖年间那样,朝廷表现得狼狈不堪,后知后觉。
中国的领土,除了看得见的,还有看不见的,这些领土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到时候只能处处被动,处处挨打,到时候再悔不当初,也晚了。
八
隆庆元年,因为倭寇绝迹,明穆宗宣布在月港开海,史称“隆庆开关”。
这时候海商集团在民间兴起,这些人出海虽然也有私人武装力量,但和海盗不同,他们的武装只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不会主动伤害老百姓。倭寇平息后,明朝官方就很喜欢和这些海商集团合作,而海商集团的代表,就是李旦。
我们都知道,十七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他们还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在远东地区开始了他们的殖民征服。而荷兰很快和葡萄牙人一样,发现了明朝不是美洲、非洲、东南亚那些可以轻易征服的小国,在几次军事冲突后,荷兰人终于认清了现实,准备和中国老老实实做生意。
明朝与荷兰之间的调停人,就是李旦。
在李旦的斡旋下,明朝和荷兰和解,李旦成了中国对荷兰贸易的唯一代理人。
现在,很多人把“王本固杀王直”视为可惜,觉得为何不学英国女王扶植海贼王德雷克那样,中国也扶植一下王直呢?其实答案就是王直他不配,明朝政府不可能和王直这种恶贯满盈、杀人如麻的强盗合作,像李旦这种有社会责任感的海商才是明朝理想的代理对象。
不过明朝虽然与荷兰和解,但还是不希望荷兰握住通往东南亚的航线。于是,虽然朝廷委托李旦与荷兰人通商,以此作为“恩”,可同时还提拔了一个叫颜思齐的海商,专门用来制衡荷兰人,是为“威”,在恩威并施下,万历年间的荷兰人始终未能占据他们垂涎欲滴的台湾。
天启五年,李旦和颜思齐先后去世,他们从来不会滥杀无辜,故而得到了明朝政府的支持,以此作为对抗西方殖民者东来的海上长城。只可惜,现在很多人只记得血债累累的海盗王直、徐海、林道乾等人,却忘记了这些真正默默耕耘的中国海洋守护者。
九
当年颜思齐在台湾,李旦给他介绍了一个小伙子,可以给他当助手。这个小伙子挺有能耐,把颜思齐的女儿泡上了,成了颜思齐的女婿。
这个小伙子就是郑芝龙。
在颜思齐死后,郑芝龙接管了他的势力,还兼并了李旦的旧部,并消灭了海盗刘香老,收编其部下,从此身兼海商、海盗两种身份。
崇祯六年,郑芝龙在料罗湾一战大破荷兰,又接受了明朝的招安,领上了编制,成为了明朝的官方海军。
从某种意义上讲,此刻郑芝龙麾下的郑氏集团,就是东方的“德雷克”,中国人的“东印度公司”,他与大陆的明朝深度合作,可以借助官方力量与西方殖民者争夺远东的海权,守护我们这个古老帝国的海疆。
然而,因为一场变故,中国的海洋史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
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清军南下时,郑氏集团发生分裂,郑芝龙选择了投降,想给清朝当“德雷克”,为爱新觉罗家族打理海洋。可是,满族人来自白山黑水之间,他们对海洋没有任何的兴趣,不但没给郑芝龙一官半职,还将郑芝龙斩首示众。
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誓为明臣,在得知了父亲被杀的消息,他带领郑氏集团和清军周旋。当时清朝统一天下的大势不可阻挡,郑成功只能曲线救国,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以台湾为据点,继续他的反清复明事业。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国家,擅长骑射,在海军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他们惧怕海上再出现一个郑氏集团,也不敢扶植任何一个海外势力。于是,康熙皇帝在经过短暂的开关后,还是选择在康熙五十六年进行了闭关锁国,一手终结了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将帝国的海疆拱手让给了西方的殖民者。
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在这一刻落下了它的帷幕。
十
现在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其实,中国从来没有错过大航海时代,只是中国并非新航路的开拓者,而新航路的开拓者是西班牙和葡萄牙。那么请问,近代的世界列强中有他俩什么事吗?
事实上,中国一直都是大航海时代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十四世纪的时候,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比威尼斯、热那亚要发达得多。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在大航海时代前夜就涌入了海洋,在东南亚建立了无数的殖民地。
泰国吞武里王朝的开国皇帝郑信,他的父亲是中国潮汕人;在曾母暗沙以南的纳土纳群岛,潮州人张杰绪曾在这里建立王国;加里曼丹岛西部的兰芳共和国是客家人罗芳伯建立的;文莱是泉州人黄森屏领导的泉州移民建立的;泉州人林凤在吕宋岛多次击败荷兰、西班牙,还在林加延湾建立过殖民地;还有就是我们的郑成功在台湾建立的明郑政权等,然而,这些明朝时期中国人在东南亚建立的国家,都被我们书上一句轻飘飘的海禁给全面抹杀掉了。
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形容,西欧的崛起,其实是西方最初在亚洲经济列车上买了一个三等厢座位,然后包租了整整一个车厢,只是到了十九世纪才设法取代了亚洲火车头的位置。
虽然欧洲人发现了新大陆,从那里得到了海量的白银,但从十六世纪中期到十七世纪中期,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都流入到了中国,明清时期的中国本就在“火车头”的位置,不需要抢座位就可以领先世界。在鸦片战争前夕,那些西方殖民者们通过鲜血与枪炮夺来的白银,中国完全可以用正常贸易的手段合理合法合规地收入囊中,最终成就一个财源滚滚的“白银帝国”。
然而,这种经济上的优势是需要用军事来维持的,比如宋朝虽然坐拥江南繁华之地,但军队战斗力感人,所以还是被辽、金、元欺负而灭国。清朝虽然继承了中国的“银浆”体质,但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护这种经济上的优势。
1840年,西方列强为了逆转贸易逆差,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既然他们经济上占不到便宜,那么定要在军事上进行掠夺,至此,中国开始了百年国耻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