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蒙古世纪 忽必烈的野望(第3页)
因为拔都在西征中立下无双战功,在长子军中拥有顶尖的威望。按理讲,他才是这次新任大汗的热门候选人,可只因乃马真后的暗箱操作,把汗位诈走,传给了贵由,这叫拔都如何能咽得下这口气?于是领着军队驻扎在中亚,与蒙古本部对峙,就是不认贵由这个大汗。
双方僵持了三年,贵由率先进攻,亲领大军准备西征收拾拔都。可没想到大战在即,贵由却突然暴毙了,于是大汗的位子再一次空出来,由贵由的妻子海迷失摄政,这下蒙古各部更乱了。
这时候各路蒙古贵族都跑回来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希望再推举一任大汗,本来大家都以为这次汗位铁定是拔都的,可没想到,拔都却推荐了拖雷的长子蒙哥。
原来,在大会召开之前,蒙哥找到了拔都,希望他可以支持自己当话事人,还许诺只要他当上了大汗,就把第二次西征打下来的土地都封给拔都。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有了拔都这位实权派的鼎力支持,蒙哥不出意外地成为了新一任大汗。
蒙哥担任大汗以后,让自己的六弟旭烈兀开始了第三次西征。
这一次,蒙古进攻的方向是中东的伊斯兰世界。旭烈兀一路征伐,攻占了木剌夷(伊朗)、阿拔斯王朝(伊拉克)、阿尤布王朝(叙利亚),同时率军进入地中海,控制了塞浦路斯,这一下整个地中海世界都震动了。
此时,东罗马帝国与西欧国家因为宗教原因,开始动起了一些小心思,他们想,看来“上帝之鞭”不止鞭我们基督徒,穆斯林也未能幸免嘛。于是纷纷派出使者和旭烈兀结盟,希望可以同蒙古军一起讨伐阿拉伯半岛。
眼看新一轮的世界大战将要开始,旭烈兀都准备入侵埃及了,结果老家那边又来信了——蒙哥死了。
四
蒙哥死在了进攻宋朝的军营中。
现在很多人以为,蒙古灭金用二十三年,灭西夏用二十一年,灭南宋却花费五六十年,还把蒙哥给射死在了钓鱼城,这么一看……宋军好像不弱?
然而,金和西夏,是铁木真与窝阔台从头死磕到尾,所以二十来年了事。南宋,那是因为蒙古内乱,各路贵族为了汗位争执不休,于是对宋那始终都是打打停停,就好像显得拖了很久。实际上,等到蒙古腾出手来,从1264年忽必烈宣誓伐南宋,到1279年崖山海战,总共不过用了十五年而已。
公元1259年,蒙哥南征时死在了钓鱼城,《神雕侠侣》里说是杨过打死的,网上说是宋朝一小兵无意间轰死的等。然而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权威材料能说清蒙哥的死因,南宋自己的史书中也没见说是他们击毙了蒙哥,现在学术界更多的观点,都是认为蒙哥大汗是水土不服,突发疾病而亡的。
蒙哥死后,蒙古开始爆发汗位之争,这次是忽必烈VS阿里不哥。
阿里不哥是蒙哥、忽必烈、旭烈兀等人的弟弟,在蒙哥南征宋朝时,阿里不哥留守在蒙古大本营。在得知蒙哥身死以后,蒙古贵族就需要抉择一个继承人,而很多人都中意阿里不哥。
因为多数蒙古诸王很介意忽必烈和汉人走得近,还是觉得拥立阿里不哥比较好。可没想到,忽必烈不按规矩玩,他在一群汉人世侯的支持下,率先在开平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抢先称汗。
这下阿里不哥懵了,在蒙古诸王的推戴下,他也召开了按坦河忽里勒台大会,宣誓称汗,于是兄弟阋墙,蒙古内战又起,南宋松了口气。
在这次内战中,拔都当年独立出去的金帐汗国,还有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都站在了阿里不哥这一边,可以说阿里不哥才是蒙古正统的继承人,而忽必烈这边唯一能引为援手的只有弟弟旭烈兀,可旭烈兀人还在西亚,只能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所以这次内战只能靠忽必烈自己。
但是,阿里不哥看起来得到了蒙古本部和三大汗国的支持,好像很强大,可即使这些人加起来,还是没有汉族的人多,结果忽必烈胜出,阿里不哥战败被捕,兄弟之战尘埃落定。
在《史集》中记载了这对兄弟在战后的第一次会面,忽必烈注视了阿里不哥一段时间,二人都湿了眼眶。
忽必烈抹去眼泪,问道:“我的兄弟,在这场纷争中谁对了呢,是我们还是你们呢?”
阿里不哥的回答意味深长:“当时是我们,现在是你们。”
两年之后,阿里不哥死在羁押之中。
当初,忽必烈为了拉拢旭烈兀,准许旭烈兀将自己在中东打下的地盘据为己有,即伊利汗国,再算上之前的三大汗国,蒙古帝国“大元帝国+四大汗国”的体制正式形成。
除了忽必烈自己建立的大元帝国,其他四大汗国分别是:术赤一系的金帐汗国(也叫钦察汗国);察合台一系的察合台汗国;窝阔台一系的窝阔台汗国;拖雷一系的伊利汗国(也叫伊儿汗国)。
现在很多人把蒙古帝国的分裂,归罪到忽必烈得位不正上,因为三大汗国都是支持阿里不哥的,而忽必烈虽然打败了阿里不哥,可三大汗国却依旧不承认他这个账,于是造就了蒙古帝国的四分五裂。
其实,蒙古帝国之所以分裂,是因为以当时的交通以及信息通讯技术根本不可能统一管理如此之大的国家。当蒙古帝国的体量到达一个上限阈值时,走向分封就是不可避免的,这与大汗是谁没有任何关系,就算阿里不哥为汗,蒙古帝国也难逃分崩离析的宿命。
五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大元,次年定都大都,这是自安史之乱后,中国再次出现大一统的政权。
现在很多人都有个误区,以为元朝的国号是“元”,实际上人家叫“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后来的明清两代有样学样,国号都叫“大明”“大清”,这个“大”字不再是修饰词,而是国号本身。
现在有人讲,1279年的崖山海战中,陆秀夫背着幼帝跳海,随之十几万宋人跳海殉国,无数士大夫杀身成仁,这导致中华文明出现了断层,于是一群人借此宣扬“崖山之后无中国”,认为元朝入主中原,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与倒退。
这话是没有道理的,即使史书中记载的是宋军战败,陆秀夫见事不可为,背着小皇帝跳了海,然后“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战后人们发现“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首先,在元朝破临安的时候,宋朝中央的大臣以及后宫妃嫔基本上都投降了,崖山海战只是宋朝灭亡以后的流亡政府,剩余的“后宫”与“诸臣”有没有上百都够呛,哪里来的十余万人?这个“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的意思,主要是想渲染崖山海战的惨烈,这些浮尸有元军的,有宋军的,且大多都是战死的双方士兵。至于自愿殉国的只有那些没作战能力、又不愿受辱的文官士大夫和后宫的妃嫔们,而这些人肯定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其实,每个朝代灭亡都会有这些忠臣为之殉国,连元朝后来灭亡时,都有不少汉臣守节自杀的,如果因为南宋出了一些殉国者,就判断此时的中华文明出现了断层,未免太过可笑。
现在很多人还说,蒙古以小族临大邦,完全就是异族统治,那时候的中国是“亡国状态”,甚至还有人宣传,说忽必烈连汉语都不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