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汉武大帝 一个民族的形成与扩大(第2页)
还有我们都知道,在咱们国家,只有央行才有资格印发纸币,私人印发的叫假币,涉嫌犯罪的。但在汉朝的文景之治时,政府让利民间,连铸币权都下放了,各地都在盗铸铜钱,市场一片混乱。汉景帝时引动“七国之乱”的吴王刘濞,因豫章郡有产铜之便,便私自铸钱,还在东海煮盐,以此变得富可敌国,作为日后叛乱的军用之资。
到汉武帝时,朝廷收归铸币权,发行“五铢钱”,规范了流通的货币,还实行盐铁专卖,将贩盐、冶铁两大支柱型产业国营化,从“市场经济”走向“计划经济”,完成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在实现了政治、文化、经济三个方面的大一统后,一个完全体的中央集权制帝国破空出世。
这一体制,滥觞于商鞅,成熟于秦始皇,如今,终于在汉武帝手上进化到了它的最终形态。
四
汉武帝在位期间,汉军四出,开疆辟土,可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长年累月的战争,将文景两代积累下的财富挥霍一空。
汉武帝需要开源,就任用理财专家桑弘羊为顾问,实施经济改革,为国家搞钱。
桑弘羊给出的答卷,是“均输”与“平准”二法。
均输,就是各地货物的采购、运输、买卖都由政府一手包办,搭建起了一个国营的商业网络。
平准,就是由政府下场来平抑物价,贵了就卖出,便宜就买进,既可以赚差价,还能保障物价水平不要大幅波动。
桑弘羊的变法,有点“计划经济”的味道,和文景之治时的“市场经济”截然对立。
他的这一套组合拳打下去后,让国家财政顿时趋于好转,可国进民退,财富从社会流向政府,国家倒是有钱了,民间经济却惨遭扼杀,故而,桑弘羊的“均输”“平准”二法在历史上一直备受争议。
汉武帝中期,北疆战事频仍,山东又发大水,国库不足,桑弘羊再次实行税收改革,提出了“算缗”“告缗”二法。
如果说,“均输”“平准”只是让桑弘羊饱受质疑,那么“算缗”“告缗”就真的让这个为国分忧的老人遗臭万年。
算缗,就是征收财产税,严令商人、手工业者、放高利贷的如实上报自己的财产,按照一定比例抽取算缗钱。
告缗,就是谁敢不主动申报财产,被举报了,那么举报人就可以得到这次没收财产的一半,即得到告缗钱。
文景之治,藏富于民,养肥了一大批人民富豪。在这些人中,有富甲一方的豪商巨贾,有兼并土地的地方豪强,还有一些小有余资的小商小贩,韭菜一茬茬地长,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收割了。
但是,汉武帝的“割韭菜”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控。
算缗在征收的时候,酷吏们往往会进行无差别打击,不免会让一些兢兢业业的老实商贩也遭受无妄之灾,尤其是告缗令一出,一些地痞流氓闻风而动、检举告发,中产以上的商贾之家几乎都被举报,毁家破产者不计其数,社会秩序顷刻大乱。
当时老百姓赚到了钱,都不敢储存,当天就要花出去,生怕被政府没收——“民偷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产业”,没人愿意储蓄投资,文景时代繁荣起来的民间经济,在汉武帝的折腾下,一片萧条。皇帝近乎无赖的所作所为,让政府的信用遭到严重透支,所谓的“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汉武帝的时代,变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
五
我们衡量一位封建皇帝的政绩,经常会用到两项指标:疆域和人口。
在汉武帝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里,国土面积毫无疑问是扩张了的,但在人口上,《汉书》用了一个骇人听闻的表述,叫“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朝损失了一半的人口。
有人给汉武帝辩护,讲损失的不是“人口”,而是“户口”,这一字之差,可是天壤之别。
因为,古代官府没有系统性的人口普查,民间有大量无籍流民,他们为了避税,隐匿在豪门巨族之内,脱离了朝廷的编民齐户,而不被计入户口总数。
不过,根据葛剑雄的研究,即使考虑到隐匿和虚报,武帝时期,实际人口自三千七百万降至三千二百万左右,大约减少了百分之十三左右。
换言之,汉武帝时期的人口,应当是减少了五百万,远远达不到“户口减半”这么夸张的地步。
但人口损失,可不能这么算。
元光二年,也就是汉武帝统治前期,人口总数是三千六百万,按照经常年份的增长率,应该每年人口增加千分之七,即每年会增长二十五万人口。但纵观武帝在位五十四年,低于正常增长率的有二十一年,人口无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有二十六年,能保证百分之七增长率的竟然只有七年。
本来,如果在位的不是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而是清静无为的文、景二帝,汉朝每年人口能保证正常增长率,五十四年应能将人口推向四千七百五十八万,但事实上到了武帝末年,国家一统计,却只剩下了三千二百万人,足足损失了一千五百五十八万的人口增长数。
以上这些数据,都是葛剑雄把脱籍流民也算上的人口数。但站在当时西汉朝廷的视角上,地方的官员为了政绩,他们不可能上报人口损失,而是逐年虚报,让中央以为增长如常,到武帝末年,官方账目上的人口数字高达四千万之多。
到汉昭帝时,朝廷重新核定户口数,但因汉武帝时政府信誉被破坏,大批流民还在观望,尚未回归原籍,故这次统计的人口只有两千多万,再对比之前虚高的人口数,时人会惊呼“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不是有人在刻意抹黑汉武帝。
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功勋卓著,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不能掩盖他在位期间,有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多少人死在荒郊野外、无人收尸。所以,汉武帝虽然本人功盖千秋,但他治下“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凄惨荒芜,让史学家们怎么也不肯给他一个“之治”“盛世”的称号。
没人愿意生在汉武的时代,但又庆幸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汉武的时代,正是那个时代的千万子民们,用他们一生的凄苦悲惨,为我们后世子孙撑起了一树的葱茏。
六
汉武帝要收割民间韭菜,肯定遭到各个阶层的反抗,就连朝廷内的官员,都不愿意严格执行朝廷颁布的法令。
为了保证新政的强力推行,汉武帝提拔了一批直属的亲信官员,赶赴基层执行法令,而这些人就被人们称为“酷吏”。
公元前91年,有个叫江充的酷吏和太子刘据发生冲突。他趁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病之机,以搜查“巫蛊”为名,在太子府搜出来了一些针扎小人,想以此为证据,告发太子私下诅咒皇帝早死,意图尽快继位。
年初,宰相公孙贺就因牵扯“巫蛊”而身遭大难,如今江充以此为由实施构陷,显然要置太子于死地。太子刘据不想坐以待毙,竟持节入未央宫,联络皇后卫子夫,发动起长乐宫的侍卫们把江充等人给杀掉了。
当时有人逃到甘泉宫向汉武帝告状,说太子谋反,汉武帝第一个念头是不信,还讲了句:“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知子莫若父,汉武帝清楚刘据是被江充吓到了,就派出一个使者,让他把太子带回来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