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章 汉武大帝 一个民族的形成与扩大(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3章汉武大帝:一个民族的形成与扩大

公元前200年,刘邦率军迎击南侵的匈奴大军,但因轻敌冒进,被围白登山,险些送了命。

刘邦不可能和匈奴宣战,他还有一堆异姓王没收拾,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懂得轻重缓急,为了安抚住匈奴,他把汉朝公主嫁给了冒顿,以“和亲”的方式平息了与北方少数民族间的战火。

刘邦崩后,他的继任者们效仿这一做法,继续采取和亲政策,连冒顿写信骚扰吕雉,都给汉朝忍了下来。

汉朝不敢和匈奴开战,一来,历经秦末乱世,国家需要休养生息,不宜大动刀兵;二来,汉朝自身问题多多。地方上,异姓王没了,可同姓王还是会有野心,挑衅朝廷权威;中央上,外戚和功臣尾大不掉,皇权疲软,根本无法有效整合力量去进行大规模的长期战争。

在这种状况下,不论是吕雉还是汉文帝、汉景帝,面对匈奴的傲慢滋事,只能选择息事宁人,忍一时风平浪静。

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登基,一个“强汉”的新时代即将大踏步走来。

现在,人们对汉武帝的认知,就只记得他打过匈奴。

但其实,在汉武帝时期,汉军是四面出击,沿着东南西北打了一圈,全面拓展了汉朝的版图。

在东方,汉军吞灭卫满朝鲜,设立汉四郡,将汉朝东方的领土延伸到朝鲜半岛北部。

在南方,汉武帝多次干涉百越、百濮诸国内政,收复了秦末独立的南越国,并经略西南,控制滇、夜郎等国。

在西方,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新疆、中亚等邦国,又有李广利远征大宛,赵破奴击破车师,为汉宣帝时将新疆并入中国版图打下了基础。

在北方,就是我们熟悉的,汉武帝任命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役,将曾经嚣张跋扈的匈奴打到了漠北,从此漠南再无匈奴王庭。

但是,现在有些人提出新的观点,认为以上这一桩桩一件件的赫赫武功,都是建立在无数老百姓的疯狂哀号之上,汉武帝从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就是一个把父、祖“文景之治”积攒下来的财富给挥霍一空的败家子。

有人干脆放言:“我不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样一个颇具争议的汉武帝?

在汉武帝前,他的爷爷、父亲奉行无为而治,也就是所谓的“小政府、大社会”,这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理想状态。

西汉打头的七十年,朝廷给农民们轻徭薄赋,给商人们放权让利,社会经济逐渐复苏,钱粮仓库日益充实,这一时期被称之为“文景之治”,历来为史学家们津津乐道。

现在,我们一提“文景之治”,就容易给那个时代赋予浪漫的想象,政府什么都不管,农民埋头苦干,商贾发财致富,一个不留神,人民有钱了,国家富足了,黄老之学,多好。

但是,史书将文景治下的诸多隐患,都给一笔带过,讳莫不谈。

比方,政府不管事,自然会有别人来管,某些地主、土豪、村霸就趁机钻空子,向上贿赂地方官员,向下勾结地痞流氓,雇佣这些人当打手,横行乡里,无法无天,逐步成长为一方豪强。

又比方,国家让利,粮食堆积仓库,腐朽了还没吃完,导致谷贱伤农,地方豪强也会哄抬物价,而政府又权威不足,无从着手调控,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商贾权贵们投机倒把、大发国难财。

再比方,政府外战无力,匈奴破关南侵,汉军只好被动应付,能把人家赶出去就万事大吉,最多“谴责”一两句,边境百姓遭受杀掠,国际地位日创新低,皇帝也不敢找回场子,只能匆匆送个公主了事。

由此可见,文景之治虽然让汉初社会恢复了元气,民间经济发展腾飞,但很难说底层老百姓真的得到了什么实惠,更多的可能是被官员和豪强们欺压的委屈。

面对如上种种,汉武帝作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承始皇之志,改弦易辙,将“无为”变成“有为”!

汉武帝能够大有作为,依赖于两个先决条件:两大集团问题的解决。

第一,功臣集团。

在汉朝初立时,功臣集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在吕后死后,功臣们左右大汉局势,周勃甚至可以公然废立皇帝,连汉文帝的登基,都是功臣集团内部商议的结果。

这些功臣与他们的子孙们,一度垄断了朝廷要职,不过伴随着汉景帝的有意打压,以及这些功臣们的相继谢世,他们的子孙又一代不如一代,最终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到汉武帝登基时,功臣集团对汉朝政治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故此,汉武帝才能放胆集权,擢拔卫青、霍去病等信赖的人来为自己效命。

第二,诸侯集团。

刘邦立白马之盟,普天之下,皆是刘姓诸侯。但在汉初,皇权式微,各地诸侯势力纷纷抬头,在汉景帝时,晁错主张削藩,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汉景帝任用周亚夫将之平定,这才基本解决了诸侯王问题。

到汉武帝时,还有淮南王刘安之乱,不过因七国之乱时,强势诸侯都被打掉,汉武帝这才能实施“推恩令”,将诸侯国的土地拆分打散、收为己有,深度贯彻政治上的大一统,将全国的力量整合起来。

但是,汉景帝虽然给儿子解决掉了功臣和诸侯,却没有解决掉外戚。

汉武帝初上台,还受祖母窦氏制约。窦氏信奉黄老之术,年少的皇帝在祖母威压下难有作为,直到窦氏死后,他才亲掌大权,开启了属于汉武帝的时代。

汉武帝一改黄老无为思想,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建议,推崇公羊儒学,实现了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这一招比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可高了不少个段位,秦始皇是以武力威胁天下人不准读书,而汉武帝则是以利益引导天下人只读一种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