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诸葛亮 汉朝最后的守望者(第6页)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沙场对决,一共也就两次,分别是四伐与五伐。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曹真刚死,司马懿提督雍凉,负责抵御来犯蜀军。当时曹魏朝廷给诸葛亮前三次北伐打怕了,就打算采用龟缩防御的办法,争取能拖到诸葛亮粮尽退兵。可见,这个消极防御的策略根本就不是司马懿想出来的,而是曹魏举国上下的共识,还得到了皇帝曹叡本人的首肯,司马懿最多不过是这一策略的拥护者而已。
刚开始,张郃劝司马懿听朝廷的话,分兵梯次驻守。可司马懿刚刚领军,要立威,自然不肯。他用兵一向侵略如火,这次也想给诸葛亮来个迅疾狠辣,打他蜀军一个措手不及。
他不听张郃劝告,没有选择防守,而是传令让郭淮、费曜留在上邽看守麦田,他亲自进军与诸葛亮在祁山决战。
结果诸葛亮虚晃一枪,绕过了司马懿,偷袭了郭淮与费曜驻守的上邽,把魏地的麦子给割完了。司马懿当年讨孟达破公孙,可谓声东击西的行家,不想这次给诸葛亮声东击西了一把,当即恼羞成怒,带军回援,可诸葛亮早走了。
这时候张郃劝司马懿别打了,等诸葛亮没粮草自己退吧。可司马懿之前用兵从没受过这等屈辱,非要领军追击不可。本来司马懿还算老成持重,只贴不打,想等待个良好的战机,可诸将吐槽他“畏蜀如虎”,司马懿忍不了,全军压上,硬着头皮打将了过去。
《晋书》上的记载说司马懿攻拔卤城,诸葛亮逃走,司马懿一路追杀,魏军此役战俘上万,大获全胜,蜀军没过多久粮尽撤退,司马懿又让张郃前去追击,结果在木门道遭遇埋伏,张郃被射杀,双方一胜一败,四伐结束。
按照《晋书》的说法,诸葛亮与司马懿各占胜场,司马懿斩获蜀军上万,诸葛亮伏杀了魏国名将张郃,大家平分秋色、旗鼓相当,可问题是,司马懿这个战绩,是真的吗?
我们再看《三国志》,对诸葛亮四伐记载的相对简略,只提了诸葛亮一记回马枪,杀了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可从来没记载过什么诸葛亮败走卤城,被司马懿斩俘上万人。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写的《汉晋春秋》说,司马懿当时全军出击卤城,不但没赢,还被诸葛亮打了个“甲首三千、玄铠五千”,司马懿连忙选择退却固守,可这时因李严运粮不力,给了魏军一记神助攻,诸葛亮这才不得不退军。
眼见诸葛亮退兵,司马懿还不死心,想趁机掩杀、一劳永逸,可张郃想到二伐时王双就因追击撤退的蜀军送了命,不肯追击,司马懿逼他,结果张郃就追到木门道,遭遇诸葛亮埋伏,被蜀兵射死。
那么《晋书》和《汉晋春秋》,该相信哪一个的记载?
首先没有争议的是,两大史料都记载了诸葛亮晃过司马懿,割了上邽的麦子,还在临撤走时带走了魏国开国元勋之一的张郃,唯一有疑点的地方,就是司马懿到底有没有斩获蜀军上万?
《晋书》上讲,司马懿大破诸葛亮是在卤城,而张郃被射死的地方在木门道,木门道在卤城东北,那么我们就要怀疑,假如诸葛亮真的在卤城败北,那么蜀汉在西南方,他退兵该往西南方向退,怎么能往东北走?
故而还是《汉晋春秋》的记载更符合逻辑,司马懿被诸葛亮割了麦子,失了智的紧贴蜀军索战,全程给诸葛亮带了节奏,还贸然出击,被诸葛亮打了个甲首三千,蜀军向东北方向大幅度进军,司马懿后撤战线选择龟缩固守,直到蜀军粮草不济,这才撤了军,司马懿又让张郃追击,一路走到了木门道,谁知诸葛亮突然一个回首掏,魏军丧失了一位开国名将,司马懿真真正正地一败涂地。
不论《晋书》再怎么给司马懿为尊者讳,可还是漏出了一些边边角角,唐朝的刘知几在《史通》中就明文吐槽《晋书》是在“虚张拒葛之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也根本不理睬《晋书》的记载,而是沿用了《汉晋春秋》的说法。可见从古至今,看过史料原文的史学家都觉得四伐诸葛亮大获全胜、斩获颇丰,至于什么司马懿大破诸葛亮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正是因为经历了四伐的惨败,在五伐的时候,司马懿才从一个敢打敢拼的侵略型统帅,改成死守不出的防守型乌龟打法,不是他怂,当年他司马懿也是个用兵如火、侵略如风的人物,可对上诸葛亮,他是真的打不过。
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他还不敢出,为了平众将士怒,和曹叡唱一出双簧,玩了个千里请战的把戏。曹叡专门派使节辛毗来压住军心,不许出战。
结果把诸葛亮熬死了,蜀军退兵,司马懿出兵追击,杨仪反旗鸣鼓,司马懿还以为诸葛亮没死,脑海中立刻想到王双、张郃二人的死状,连忙集体转身,表示我们要穷寇莫追,结果就眼睁睁地看着杨仪带着蜀军走了,这下真成了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还有人拿空城计来给司马懿挽尊,觉得司马懿不是打不过诸葛亮,而是只有诸葛亮在,他才会被曹叡重用,一旦诸葛亮死去,他就要狡兔死、走狗烹,跟韩信一个下场了。
然而,空城计只不过是《三国演义》采用的民间故事,原型可以追溯到裴松之注“条亮五事”中的一则,不过裴松之当即就在下面作出了批驳,因为这则史料记载诸葛亮是在阳平被困,而历史上诸葛亮与司马懿从来没有在阳平过过招,故而裴松之认为这一记载荒诞不经,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司马懿是靠高平陵政变接管曹魏朝政的,而政变成功的要点,就是他真的让曹爽甚至整个魏国上下都相信了他不会谋反,这才让他给钻了个空子。可见,在政变前夕,司马懿在曹魏宫廷的心目中还是一个赤胆忠臣的形象。
现在某些三国题材的电视剧,把司马懿从一开始就塑造成一个鹰视狼顾之相,还说什么曹操、曹丕早就防着他了。这些都是以结果推前因,当事后诸葛亮在那里放马后炮。如果只是为了可读性而虚构一个精彩故事,尚且可以。但以史实来论证,根本就不值一驳。
所以,司马懿对付诸葛亮之所以很?,根本不是养寇自重,就是单纯地打不过。现在有人说诸葛亮根本不懂行军打仗,他就是一管后勤的,然而中国古代的武庙十哲经历了无数次的删改,诸葛亮始终榜上有名,难不成历代君王与军事家一个个全眼瞎了,都没你有见识不成?
还是诗圣杜甫说得好:“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向刘关张三兄弟推荐完诸葛亮,就叹了一句:“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诸葛亮出身琅琊诸葛氏,祖上在汉朝只担任过微职,可还是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可知他这不是单纯地为了效忠某个王朝,而是希望恢复汉朝时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
他与荀彧一样,都是为了汉室而奔波奉献的人,只不过荀彧跟错了人,送了命,而诸葛亮始终如一,因为他投对了明主,刘备和他一样都是个理想主义者,对方在临死前,宁可让诸葛亮继承皇位,也要让他们的理想延续下去,将那个消逝的大汉王朝再度复兴回来。
建兴五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此后的七八年间,他再也没有回过成都。自从西成高铁通了以后,成都到西安只需要四个小时,可这条路,他却走了一生。
诸葛亮死后,吩咐过人将自己的遗骸葬在了定军山,从生到死,他都诠释了一个从未熄灭过的信念:“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可这一信念,终究是随着七星灯的熄灭而化为了一抹泡影。
咸熙二年,司马炎代魏建晋。多少年后的他站在盛大的朝会上,威严地望向台下叩拜的人群,他发现过曹操的孙子曹奂、刘备的儿子刘禅、孙权的后代孙皓,可唯独没有看到诸葛亮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