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章 隋唐篇隋亡 杨广的大业(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6章《隋唐篇》隋亡:杨广的“大业”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南下灭吴,公元280年三国鼎立结束,中国再次大一统。

因为司马家的这个皇位来路不正,司马炎为了不重蹈曹家的覆辙,就重开分封制,把祖父司马懿的子孙都封了王,让他们手握重兵,守牧一方。要是将来中央再出现一个篡位之人,地方宗室都可以起兵勤王,确保他们司马家的江山不落入外姓之手。

等到司马炎一死,他的儿子司马衷即位。这个司马衷就是那个说出“何不食肉糜”的傻子皇帝。因为皇帝本人是个弱智,朝政大权都被皇后贾南风把持,地方诸王就滋生出了野心,真就如约“勤王”了。可司马家的王爷太多,皇位只有一个,于是为了争夺皇位,他们就在中原爆发了内战,历史上称之为“八王之乱”。

这时候,有的王爷发现打不过,就开始邀人,请来了一些外援来给自己助拳,而这些外援就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

可请神容易送神难,这些胡族一到中原,发现这里气候适宜、水土丰美,比他们穷乡僻壤的老家强了不止一星半点,就打算赖着不走了,纷纷脱离司马氏诸王的节制建立政权。

永嘉五年(311年),匈奴人刘聪率军攻破晋朝首都洛阳,俘获了晋朝皇帝,西晋灭亡。这个事被人们称作“永嘉之乱”。

西晋王朝轰然崩塌,胡族纷纷拥入北中国,到处都在瓜分人口与地盘。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北方的各个胡族你方唱罢我登场,先后有十六个较为强大的政权割据一方,史称“五胡十六国”。

因为北方被胡族占据,天天都在打仗,一些士族为了躲避战乱,就逃到了南方。其中一支王姓士族拥立了晋朝宗室司马睿为帝,在南方延续了晋朝的国祚,史称“东晋”,与北方的五胡政权对峙。

自东汉末年分三国,西晋短暂地实现了大一统之后,因为司马氏诸王的作死,中国再度分裂成了南北两部分。不久,北方的五胡被鲜卑族统一,建立了北魏政权,南方的东晋则被一个叫刘裕的将军夺了位,建立了刘宋政权,从此中国开始了南北朝时代。

南方一直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这一期间除了刘宋还曾大举北伐外,其余三个南朝都只是偏安一隅,打着汉人正统的旗号在南方苟延残喘。

值得一提的是,北魏王朝入主中国后,统治者发现以往的胡族在中国扎不下根,政权经常短命。为此,北魏孝文帝痛下决心,开启了汉化改革,要求鲜卑族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还把北魏的都城从大同迁移到了洛阳,势必要实现汉族与胡族的真正融合,走向和平共存之路。

结果鲜卑族人不干了,北魏内部胡汉之间发生了矛盾,最终爆发了内乱,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

西魏占据关中,有点像当年的秦国,最终演化为北周。东魏占据关东,有点像当年的六国,最终变成了北齐。

经过连年的征讨,历史又一次重演,关中打败了关东,北周灭亡了北齐,成功统一了北方,但旋即被外戚杨坚篡夺了江山,改国号为大隋。

隋文帝杨坚再接再厉,隋军南下灭陈,自此中国西晋以来的大分裂时代走向了终结,中国再一次实现了大一统。

咱们说完东方世界的中国,再说一下这时候西方世界的罗马。

当年,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在地球上分属两极,并世而立,都是统一的超级大帝国。

而有意思的是,缔造了罗马帝制的第一位奥古斯都屋大维和建立了东汉王朝的光武帝刘秀,他们居然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历史人物。

公元395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驾崩,临死前将罗马帝国分给了两个儿子,从此开始了西罗马和东罗马并立的时代;这一年北魏在参合陂大破后燕,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开始与南朝分庭抗礼,中国走向了南北朝的大分裂时代。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民族在罗马的尸体上纷纷建立国家,标志着西方黑暗中世纪的来临;这一年冯太后临朝称制,全力支持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开始探索中国胡汉两族走向并存的道路。

一个选择了极端对立、不死不休,一个选择了民族融合、和平共处。东西方的历史,从此走向了不一样的分野。

在西方,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大帝发动东征,灭亡了许多日耳曼民族建立的国家,还一度光复罗马城,实现了帝国的中兴。可他还是没能真正做到恢复曾经罗马帝国的荣耀,现在世人谈起东罗马,也只是叫它“拜占庭”,而非真正历史上那个曾经的无上大帝国。

而在东方,杨坚攫取政权以后,对胡族汉族一视同仁,加上这时候鲜卑族早就融合到了汉族的圈子里,一个融合了胡汉民族的新生政权拔地而起,以迅雷之势除灭了南方腐朽的南陈,实现了中国的再次大一统。

故此,中国不但没有和西方一样走入黑暗的中世纪,反而走向了一个强盛不逊色于秦汉、文明还更加多彩斑斓的隋唐帝国。

一个融合了胡族武力、汉族文化的大隋王朝建立,本以为会国祚绵长,可没想到走向了和秦朝一样的命运。

二世而亡。

公元604年,隋朝的建立者杨坚驾崩,他的次子杨广即位,史称隋炀帝。

隋炀帝给自己取了个年号,叫“大业”,单从这个年号就能看出来,这位皇帝是个志向远大的主,他不是想和秦皇汉武比,他是想和轩辕黄帝比,在位期间搞了许多大新闻。

隋炀帝刚一即位,就兴建东都,开凿运河,大会万国使节,各类工程大干快上,尤其是在军事征伐上,他征讨契丹、驱逐突厥,多次出巡塞外,还作诗嘲讽汉武帝:“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向西方他驱赶吐谷浑,打通了河西走廊,还顺手把林邑、流求这些东南亚小国给揍了一遍。

我们可想而知,这些大工程,别的皇帝只干一件都要缓上好几年,汉武帝当年沿着中国打了一圈,可是花了几十年的工夫。可隋炀帝在短短五六年之内,把这些工程一股脑地全安排上了,这完全超出了当时国家所能承受的负荷。

根据历史学家胡如雷的估算,截至大业八年以前,隋炀帝动用的民力高达三千多万人次,而当时隋朝能控制的总人口也才四千六百多万,这么多人都不从事农耕,全都脱产去做一些大工程,田地都荒芜了,人力都枯竭了,那么一场大动乱的到来肯定势不可挡。

但真正要了隋朝老命的,还是隋炀帝三征高丽。

我知道一定会有人纠正我,说人家叫“高句丽”,而不是“高丽”。我当年就出版过一本书,因为在上面写了个高丽,结果有人追到我的微博下面骂我不学无术。然而,我希望这些人可以真正地翻阅一下《旧唐书》和《新唐书》这些史书原文,在隋唐之际,当时的人把东北部那个政权叫的就是高丽,你就算翻遍唐代史料,也根本找不到唐人管他们叫“高句丽”的字眼。

高丽是扶余人建立的政权,占据了朝鲜半岛北部和今天的东北地区,他们本来的确国号叫“高句丽”,可是在南北朝时期,高句丽接受了梁武帝的册封,给自己改了个名叫“高丽”,因为皇室姓高,故而称之为“高氏高丽”。但因为高丽对隋朝向来不尊敬,连隋文帝都看他不顺眼想打他,更别提中二病重度患者的隋炀帝了。

大业八年,隋炀帝一征高丽,征调士卒一百一十三万余人,这个数字很符合隋炀帝好大喜功的中二脾性,他大概觉得,这么多人光是全军压上,那场面光凭气势都能把高丽吓死,看谁以后还敢在自己面前嘚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