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章 诸葛亮 汉朝最后的守望者(第5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首先,《三国志》从来都没记载过有个什么“子午谷奇谋”,陈寿关于魏延与诸葛亮在北伐策略上的分歧,原话是这么记载的: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长谓亮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里只说魏延想自领一军,与诸葛亮分兵两路,会师潼关,重现当年韩信还定三秦的神话。但是诸葛亮不许,魏延就跟人说诸葛亮胆怯,还常常表示自己怀才不遇。

这个就是“子午谷奇谋”的原型,只提了魏延想分兵,走另一条道与诸葛亮会兵潼关,给诸葛亮拒绝了。但原文也没讲诸葛亮为什么“不许”,但从魏延的策略上看,他想复制当年韩信的策略,以大部队佯攻、小部队偷袭的办法拿下关中。可问题是,三国与楚汉的局势是一样的吗?

韩信可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因为当时项羽正在东征齐国,抽不开身,秦地只有各自为政的三秦王,自然可以采用闪电战来还定三秦;可三国时期,魏国占据天下大半,拥有广阔的战略纵深,尤其是魏国高层对诸葛亮格外提防,蜀汉再想学韩信偷家,这未免异想天开。闪击战的核心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希特勒作为闪击战的集大成者,可以在几天乃至几个小时的时间内打败法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欧洲国家,可一旦面对地域广袤的苏联,根本无法做到速战速决,德军光走都要花几个月,苏联方面就算再迟钝,有这么长时间也该反应过来了。

诸葛亮的地盘与人力都不及敌人,蜀汉的家底是诸葛亮小心翼翼攒出来的,损失不起,而魏国的家底雄厚,死多少人都可以填上去,故而诸葛亮只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根本就冒不起分兵进击的那个险,拒绝魏延自然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子午谷奇谋”出自一本叫《魏略》的私史,这上面倒是把魏延的计划做过详尽的介绍: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上面的文言文不难,我不知道你怎么看,反正我觉得没有十年脑血栓想不出这么离谱的计划,甚至这就不算个作战计划,更像是个门外汉意**出来的战略爽文。

因为要完成他的这个作战计划,起码要同时具备五大条件:

第一,魏延十日内必出子午谷,顺利抵达长安。

第三,魏军不但逃了,还给魏延的五千人遗留下了足够的粮食。

第四,魏国关中与南阳方面对此一无所知,没有任何防备措施。

第五,在魏延攻占长安后,诸葛亮的后续部队必须赶在魏军之前到达长安,与魏延会师。

以上条件,必须同时具备,魏延的计划才可以实现,缺一个都不行,否则魏延这五千人必然有去无回。

那么,咱们可以分析分析,这五个条件可以同时满足吗?

第一,魏延要带领五千精兵星夜兼程,在十日内行至长安,单是这点就令人担忧,因为后来曹真就从子午谷出道伐蜀,遇到天降大雨,走了三十日还未行其半,可想而知,当时只需要一场大雨就足以让魏延的计划破产。

第二,夏侯楙再“怯而无谋”,会不会真就怯懦到了必弃城而走的地步?夏侯楙是膏粱子弟,不代表长安城内的其他魏军将领都是膏粱子弟,万一有一两个冷静的明白人,说动了夏侯楙让他据城固守,魏延这五千轻兵又不可能带攻城器械,一旦顿兵城下,岂不是只能坐等被包饺子?

第三,魏延自述“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粮食刚刚足够,故而等他到了长安,必然断粮,这时候只能把希望寄在长安粮仓上。可即使夏侯楙弃城而逃,会不带走粮草吗?就算带不走,难不成他不会一把火将粮草烧了吗?可以讲,魏延的一切计划,都建立在夏侯楙已经愚蠢到令人不可理喻的基础之上,可就算夏侯楙真愚蠢,难道他的部将里就真没有一两个清醒的人吗?

第四,魏延从斜谷出发至长安,要行千里栈道,在行军期间根本无法排兵布阵,所以蜀汉方面必须要做到消息零泄露,魏国方面也一定要毫无防备,可如果一旦被魏军的斥候察觉,他们就会将魏延堵在子午谷,那么这五千奇兵立刻就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第五,魏延占据长安后,诸葛亮要在二十天内赶到长安,这个也不可能,因为从地理角度上看,魏军的行军速度必然比诸葛亮快,司马懿在袭孟达的时候,魏军只用了八天便能赶至新城,故而即使以上四大条件满足,魏延真的雄踞长安,可二十天后他会发现赶来接应他的不是诸葛丞相,而将是来势汹汹的曹魏大军。

所以,在面对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谋的时候,以诸葛亮的见识当然要选择拒绝,并告诉他:“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意思是咱们还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能克复中原最好,即使克服不了,也可以保证我军安然无恙、从容撤军。

再多提一句,其实“子午谷奇谋”的荒诞还不是需要五大条件都要满足,而是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虎头蛇尾的半截子计划。

我们要知道,曹魏的首都又不在长安,而在洛阳,长安对曹魏政权的意义可能还不如邺城和许都,即使魏延取了长安又能如何?我想,当魏延提出这个战略的时候,一边的马岱恐怕当场要泪流满面,声泪俱下地讲述他哥马超当年就打下过长安,可旋即就给曹操赶了出去,连带着他们全家都遭了难。

故而,我才认为这个“子午谷奇谋”根本就是鱼豢在写作《魏略》的时候,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听来的民间段子,就给写了上去。毕竟,鱼豢只是个文官,对军事一窍不通,魏延本人就算没有过人的谋略,可也有多年的从军经验,怎么可能提出如此异想天开的扯淡战略?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也参考过《魏略》,对这段记载也认为荒诞不经,所以才没有选择收录。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为了戏剧效果,凸显魏延与诸葛亮的矛盾,就把这个子午谷奇谋旧事重提了一番,可不想给一群没读过史书的营销号大肆炒作,连诸葛亮看不起魏延,因私废公不用魏延奇谋这种言论都说出来了,还真是越无知,越理直气壮。

事实上,就在明末的时候,农民起义领袖高迎祥就因读了《三国演义》,与某些自以为是的翻案作者想到了一处,决定出兵子午谷,进军潼关,结果一头扎进了陕西巡抚孙传庭的包围圈。一代闯王,就因为轻信小说,落了个全军覆没、兵败身死的悲惨下场。

当饱读史书的孙传庭告诉高迎祥,真实的历史上根本没有“子午谷奇谋”,这就是个小说家言的时候,我想高迎祥的表情,肯定会十分的精彩。

电视剧《新三国》里,诸葛亮称赞司马懿是“天下第一擅守大将”,这玩笑开大了。

司马懿同志的几次成名战,不论破孟达,还是平公孙渊,抑或是擒王陵,都是出手果决、狠辣如风的打法。唐太宗李世民就亲口给司马懿的用兵风格下过总结:“双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句,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现在根据一些三国题材的电视剧,我们知道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办法就是龟缩死守,甚至甘于扮女装,都不肯出关迎战,就这样硬生生把诸葛亮给拖死了。

可为何讨孟达定辽东时打得风风火火的司马懿,一遇到诸葛亮,其作战风格就从最开始的猛虎下山流改成了乌龟缩头流?

有人就怀疑了,魏军兵力远胜蜀军,还在主场作战,没理由司马懿不敢打,于是就编出来了一个理由,认为司马懿不是打不过,是他故意在那里演戏。之所以他采用消极防御的笨办法,目的是想养寇自重,因为只有他能抵御诸葛亮,如果诸葛亮一死,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他没了用,曹叡就会拿自己开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