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诸葛亮 汉朝最后的守望者(第4页)
可诸葛亮主政期间,他让过继诸葛瑾的大儿子诸葛乔去督运军粮,亲儿子诸葛瞻长大后当了个小驸马,守着家中的桑株薄田,他的弟弟诸葛均也不过是个长水校尉,从来没将自己的丞相之位传给诸葛氏族的人。在诸葛亮死前,他推荐蒋琬、费祎、董允接替自己,可谓大公无私,不止自己没有篡位,更不准自己死后有任何人威胁到刘备后人的皇位。
诸葛亮死后,刘禅为诸葛亮哀悼三天三夜,有个叫李邈的人上疏,大意是诸葛亮曾经权倾朝野,现在他终于死了,大家都很开心,结果一向庸弱的刘禅听了勃然大怒,当即将李邈关进牢狱诛杀。
连刘禅自己都不觉得诸葛亮在控制自己,终其一生都做到了对诸葛亮敬之如父,可现在还有人把他和曹操、司马懿等量齐观,别人不提,光是刘协、曹芳都要跟你玩命,他们巴不得身边能有个诸葛亮。
公元266年,晋武帝司马炎代魏自立,他问大臣诸葛亮如何治国。
有人回答:“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
晋武帝感叹道:“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真要论权臣,没人能比篡魏的晋武帝更内行,他都对诸葛亮赞不绝口,希冀可以得到诸葛亮来辅佐自己,还表示如果有他,自己都能当个甩手掌柜。
七
诸葛亮主政期间,一直都在北伐攻魏。
《三国演义》中讲诸葛亮“六出祁山”,《三国志》里是“五伐中原”,可都因为这样的那样的原因失败。于是有人表示,曹魏国力是蜀汉数倍,诸葛亮北伐根本不可能成功,他还穷兵黩武、透支国力,让蜀中百姓困苦不堪,蜀汉之亡,实亡于诸葛亮。
然而,在当时曹魏占据天下十分之八,蜀汉只有十分之一,如果双方一门心思埋头屯田搞发展,蜀汉是绝对比不上曹魏的。所以诸葛亮趁着现在曹魏国力还没有大到可以碾压蜀汉的时候,率先进行大规模北伐,目的不是灭魏,而是牵制,骚扰,逼迫魏国“雍凉不解甲,中国不释鞍”,始终处于紧张的战备状态,而无法将精力放在发展生产力上,只有这样,蜀汉政权才可以安然无恙,诸葛亮才能有一胜之机。
有人提到天下十三州,曹魏得其九,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蜀汉北伐根本不可能成功,这个看起来好像是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是“何不食肉糜”的形而上学主义。
魏国固然家大业大,可曹叡有曹叡的难处。他要面临的是蜀汉、东吴、鲜卑三个方向的进攻,西南诸葛亮五次大军压境,逼得曹叡一度嚷嚷着要御驾亲征;东南陆逊伺机而动,大破曹休,魏吴前线攻守易位;北方鲜卑雄主柯比能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南下劫掠。曹魏虽然账面上实力最强,可兵分三处还是很紧张,只要一方没守住,其他两个都会趁火打劫,所以从来没有什么曹魏统一天下大势已定的说法。
诸葛亮早在出山的时候,就以曹操克袁绍为例,告诉了刘备综合国力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很重要的。如果国力真的代表了一切的话,那么前秦早就该灭了东晋一统中国,北宋不可能打不过辽金西夏,明朝也早就能打败后金收复辽东,坐拥大半个中国的蒋介石更不会败退台湾。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客观现实虽然决定了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却可以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在大国竞赛中综合国力永远只能是影响性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纵观诸葛亮历次北伐,都是以攻代守,能抓住机会灭掉魏国最好,灭不掉也能削弱魏国的势力,让它不能安心恢复生产。《隆中对》里他讲过,北伐的先决条件是“天下有变”,你可以理解成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在撞大运,只不过诸葛亮运气不好,每次等到的机会不算大变,最多算个小变。
第一次北伐,在建兴六年春,曹丕死了,是政权交替的敏感时刻,诸葛亮策反了孟达,虽然被司马懿平了,不过也在曹魏内部闹了一通,这算个好时机,诸葛亮声东击西,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军攻祁山,险些断了曹魏雍凉一臂。可以说,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可惜用人不当,马谡大意失街亭,诸葛亮饮恨撤军。为了惩罚这次失利,他还给自己降了职。
第二次北伐,还在建兴六年冬,东吴陆逊在石亭之战大破曹休,鲜卑柯比能率军三万骑围了田豫,东南、北方两家都动了,诸葛亮自然也想凑个热闹,可年初街亭战败,蜀汉粮秣不足,只围了陈仓二十来天,就只能仓促退军。可想而知假设马谡没失街亭,或者诸葛亮北伐晚上个一年,在陆逊石亭得手的时候进攻中原,估计就算不能灭了曹魏,也能使其元气大伤。
第三次北伐,在建兴七年,诸葛亮攻占武都、阴平,成功得到二郡,之前诸葛亮因街亭之败引咎降职,直到这时候才给自己官复原职。
第四次北伐,孙权要来打合肥,曹真生病,司马懿刚刚主持西线,诸葛亮趁你病要你命,建兴九年再来,第一次和司马懿正面交手,把这位进攻型的帅才给打得转型成了擅守型将领,可还是因粮尽而退军,顺便在临走时射杀了曹魏名将张郃。
第五次北伐,柯比能在北方折腾,孙权又在新城和六安闹,一时间曹魏焦头烂额。诸葛亮乘机兵行五丈原,逼得司马懿千里请战,雄图顿屈。可诸葛亮还是没能熬过天命,病逝在北伐途中,至此诸葛亮五次北伐彻底结束。
纵观诸葛亮五次北伐,选择的都是曹丕死、孟达反、曹真病等偶然时机,还经常和东吴、鲜卑联动出击,从来不是盲目出征,而是抓住机会就去削弱魏国一通,在战场上再寻机会,歼灭曹魏的有生力量,最终达到他蚕食雍凉、攻守易位的战略目的。
八
每次一谈起诸葛亮北伐,就有人提起一个插曲:子午谷奇谋。
这发生在诸葛亮一伐中原,大将军魏延提出的一条计策,让诸葛亮拨他五千精兵,走子午谷小路,趁魏军不备,拿下长安,一举功成。但被诸葛亮否决,这一战略未能付诸实践。
有人抱怨诸葛亮过于谨慎,不敢冒险,以致白白地错失了良机,他要试用一下魏延的计策,没准还真能够克复中原呢。甚至有些人拿着《三国演义》的描述,表示诸葛亮在故意打压魏延,他之所以不用子午谷之计,是怕魏延立下功勋,从而威胁到自身的地位,这是诸葛亮以私心而误国事。
那诸葛亮真的刻意制约过魏延吗?
事实上,刘备活着,魏延不过是一镇北将军,刘备一死,诸葛亮主政,魏延这才给火线提拔,让他都督前部、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我们可以看看诸葛亮给魏延的三个职位:都督前部(前军先锋,有兵权)、丞相司马(丞相亲信,把他当自己人看了)、凉州刺史(待遇上是省部级别),兵权、官职、待遇,能给的都给了,对他真的很够意思了。
诸葛亮不但没打压过魏延,还拜他为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可谓位高权重,这要都不算重用,还想要怎么重用?
在正史上,诸葛亮唯一没让魏延做的,就是子午谷那件事,在此之外,诸葛亮都很对得起他。
之所以有人认为诸葛亮在打压魏延,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戏剧性而用力过猛,杜撰了一堆剧情,作者为了塑造诸葛亮有先见之明的人设,就安排他早就看出魏延头长反骨,要杀魏延,夸大了二人之间的矛盾。但在正史中,诸葛亮对魏延很够意思,魏延也很感激诸葛亮的赏识之恩,连诸葛亮死后,魏延闹事,那股子不忿不是冲着诸葛亮来的,他只是不服气杨仪而已。
故而,所谓的诸葛亮看不起魏延,无非就是正史本无记载,演义强行加戏,民间信以为真,在经过易中天等大师和三国题材电视剧的传播,遂而坐成了定论。
许多热衷翻案的营销号,大多不读史书,看了《三国演义》或者《新三国》电视剧,就默认诸葛亮在打压魏延,有了这个大前提,子午谷奇谋就很容易理解成诸葛亮不认可魏延本人,进而连带着他提出的计谋都给否定,从而贻误国事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