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章 明亡清兴 被忽略的皇太极(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二人究竟孰是孰非,几百年来争论不休,我就不给仲裁了,只谈结果,那就是孙承宗“一寸国土不可弃”的言论比较符合政治正确,再加上他本人是帝师,在天启皇帝的心中地位较高,故而这场辩论以孙承宗的完美胜利而告终。

孙承宗镇辽期间,除了营建关宁防线,还提出一个策略:“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熊廷弼当年认为辽人不可信。一来是“高淮乱辽”让很多辽人对明朝政府失望透顶。二来辽人常年和女真杂居,彼此间关系盘根错节,难保不会有通敌之嫌。广宁之战时,王化贞不信这个邪,重用辽将孙得功,结果被出卖,广宁陷落,明军损失惨重,尽失关外辽东之地。

现在孙承宗重提此议,让辽东本地人为国家守卫边疆,这个策略历来毁誉参半。咱们不谈好坏,只聊聊这一决定的直接影响,就是辽西将门崛起了,地方上的部队开始军阀化,如祖大寿、祖宽、吴襄、吴三桂等人,他们都是先顾及地方军的利益,然后再照顾中央和国家的利益。

从某种程度上说,重用辽西将门,其实是给日后吴三桂放清军入关埋下了一个隐晦的伏笔。

因为孙承宗在辽西走廊修筑了一道关宁防线,成功阻挡住了努尔哈赤进击的铁骑,如天启六年宁远之战,努尔哈赤的八旗劲旅就在袁崇焕的红夷大炮下铩羽而归,甚至有流言说努尔哈赤死在了这场战役里(假的,努尔哈赤死于背生恶疮)。

那么,如何看待明军在宁远之战中的胜利?

其实当年熊廷弼就分析过,八旗军长于野战,短于攻坚,努尔哈赤真正厉害的,是他很擅长运用奸细,譬如辽阳、沈阳、广宁的失陷,皆是袁应泰、王化贞出城浪战,又被细作混入城内煽动军心,这才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结果。

在宁远保卫战中,袁崇焕在战前就把城内的女真人、蒙古人驱赶出门,在整个作战过程里,他也始终选择据城而守,凭借城楼上的大炮轰击敌方骑兵,努尔哈赤见没有空隙可乘,自然只能悻悻退兵。

另外一点,当年王化贞大开脑洞,让毛文龙领了200人偷袭镇江,没想到弄拙成巧,毛文龙阴差阳错地漂流到了皮岛,在海外建立了东江根据地。

明廷随后封毛文龙为东江总兵,让他在这里收拢离散的辽民,与朝鲜配合,时不时地袭扰努尔哈赤的后方,这等于是给后金的身后嵌进了一枚钉子。

在当时的辽东地区,除了明朝、朝鲜、后金三大势力,还有相邻的漠南蒙古各部,如科尔沁(孝庄太后的娘家)、内喀尔喀五部以及林丹汗的察哈尔本部。孙承宗、袁崇焕采取“联虏抗奴”路线,注重拉拢这些蒙古部落,意图将他们绑上明朝的战车。

可以说,在努尔哈赤的晚年,一张由明朝、蒙古、朝鲜(毛文龙)结成的三方包围网,开始徐徐张开,围困住了他的后金汗国。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远征内喀尔喀之一的巴林部,在他回来后不久便背患毒疽,不日就去世了,终年六十八岁。

因为努尔哈赤没能来得及留下遗嘱,后金汗国的权贵们通过固山额真大会,一致推举四大贝勒皇太极继任大汗,即天聪汗。

这一年,属于大清的时代到来了。

皇太极接手的后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

是的,你没有看错,虽然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在军事上屡战屡胜,可因为其本人的暴虐成性,在占领了辽东地区以后,不但没有与民修养,反而采取了对汉人的奴役政策,把掳掠来的汉人分给女真贵族当奴隶,用官方的话讲,就是极大地激化了当地的民族矛盾。

本来,辽民因高淮的事情,对明朝大失所望,都投奔了努尔哈赤,还盼望着后金能给他们好日子过。可没想到努尔哈赤比明朝政府更加残暴,高淮好歹只是要钱,努尔哈赤那是要命。天命九年,努尔哈赤下令屠杀“无谷汉人”,只要是家中没有余粮的,统统在屠杀行列。不得不说清太祖的手段还是够狠,谁说贫富差距解决不了?把穷人都杀光,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因为努尔哈赤时期的民族压迫政策,广大辽东汉人愤怒反抗,很多百姓家中都私置木棒,趁着后金士兵落单,冲上去就打一顿闷棍,还有辽民故意把后金军骗到家里,给吃的饭菜里下毒,几十万辽民投奔东江,为毛文龙的游击队当向导,偷袭后金的巡逻队,逼得努尔哈赤不得不下令:今后八旗士兵出门,必须要在十人以上,不然罚款。

到了皇太极继位为汗时,出现了大规模的雪灾,田地荒芜,粮食歉收,因为明朝、朝鲜、蒙古的三方封锁,皇太极就算有钱都没地方买粮,后金国内粮价飞涨,一斗粮食能议价八两银,到了天聪二年,连满洲八旗的女真牛录都开始向明朝方面叛逃,就为了混一口吃的,可想而知,此时的后金汗国看似强大,实则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崇祯元年,袁崇焕向崇祯皇帝放言他能“五年平辽”,很多人觉得是在吹牛皮。其实按照当时后金遇到的经济困难,如果不出意外,没准在五年内真就自动解体了,就如同太师也先、达延汗、俺答汗那样,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无非逞雄一时罢了。

可大清却有皇太极。

皇太极刚一继位,在第四天便颁下法令,宣布在逃的汉人一律赦免,他本人更是带头提倡满汉平等,把汉人分屯编户为民,解除他们包衣奴才的身份,为他们恢复自由之身,甚至还可以让汉人参军入伍,比方说在努尔哈赤时期只有满八旗,而皇太极时已经开始着手筹建汉八旗和蒙古八旗了。

为了打破明朝的三方封锁,在皇太极继位当年的十月,他就发动了针对内喀尔喀五部的西征,收拾了扎鲁特、巴林两部,迫使翁吉喇、巴岳特、乌齐叶特三部投降后金,暂时解除了西方蒙古势力的威胁。

天聪元年,皇太极两次东征朝鲜,重创毛文龙,摧毁了明朝苦心经营的东江防线,迫使朝鲜签订《中江合约》,两国在鸭绿江开市,朝鲜方面为后金输入大米、棉布等岁贡,而正是通过对朝鲜的持续压榨,皇太极总算是缓解了自努尔哈赤去世以后的经济困难状况。

在皇太极的雷霆手段下,两翼的威胁解除,尤其是喀尔喀五部臣服后金以后,蒙古左翼的察哈尔部与后金接壤,林丹汗将要直接面对后金八旗的冲击。

这个察哈尔部的林丹汗是个志大才疏之辈,因为驭下无方,他麾下的很多王公台吉都不辞而别,跑去满洲投靠了皇太极。林丹汗既然无法阻止部下的叛逃,就只能暂避其锋芒,放弃他亲自主持修建的查罕浩特旧地,率部西迁,重新寻找一片游牧地。

可是,西边的宣大一带与河套地区并非无主空地,而是喀喇沁、土默特等传统游牧势力的地盘,现在林丹汗执意西迁,双方势必会发生冲突,一场蒙古左右翼的内战不可避免了。

喀喇沁、土默特等右翼蒙古势力,向来与明朝关系匪浅,林丹汗来袭,他们急忙派使者向明朝求助,希望可以得到援军。可明朝方面对此置若罔闻,放任察哈尔与土、喀两部开战,全程没有任何的干预。

面对来势汹汹的察哈尔部,土、喀两部逐渐不支,在发现得不到明朝支援的情况下,喀喇沁只好向后金方面请援,而事实证明,既然明朝不干预,那么自然会有别人来干预,崇祯、袁崇焕等人的战略眼光在皇太极面前就是个弟弟。

皇太极立刻应允了喀喇沁部的要求,接连发动了三次西征,击败了察哈尔部,最终将林丹汗赶到了青海,并借机将察哈尔残部、土默特、喀喇沁等蒙古各部收归八旗麾下,漠南蒙古向皇太极称臣,共尊其为“博格达彻辰汗”。

公元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清”,设立蒙古衙门,清朝作为一个满蒙联合的军政集团就是在皇太极时代开始成型的,可以说此时的皇太极不仅是清朝的皇帝,还是蒙古的大汗。

这一年的大清,版图已从努尔哈赤时代的辽东地区,扩展到了河套、丰宁一带,皇太极还借机在张家口暗中建立了一条贸易渠道,可以和宣大等地的晋商做贸易,总算是彻底解除了清朝方面的经济困难问题。

而真正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皇太极的西征,打通了通过朵颜三十六家进入明朝蓟镇的道路,清军从此可以从蓟州、河套、宣大等多个方位对北京构成威胁,这相当于把战场从锦州向西扩展到了河套附近,战线长度拉伸了近一千多里,中国的整个北方都暴露在清军的打击范围之下,至此明朝将永无宁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