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章 明亡清兴 被忽略的皇太极(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同年,七十六岁高龄的李成梁第二次出镇辽东,可这时的努尔哈赤已今非昔比,不再是他当年可以肆意拿捏的小伙子了。

为了收拾羽翼丰满的努尔哈赤,李成梁一方面撤掉“宽甸六堡”,将因“高淮乱辽”而亲女真的汉人纷纷遣散。另一方面,继续以夷制夷,扶植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还让儿子李如柏娶了舒尔哈齐的女儿为妾,通过挑拨离间的方式,达到对建州女真分化瓦解的目的。

万历三十五年,舒尔哈齐宣布独立,李成梁立刻上奏,让朝廷册封他为建州右卫首领,试图分裂刚刚统一的建州女真。可是,就在舒尔哈齐独立后的第二年,在这个最关键的节骨眼上,李成梁的辽东总兵之职又被罢免,这次就是永久退休了。

没有李成梁支持的舒尔哈齐,很快被哥哥努尔哈赤打败,最终在囚禁中死去。

明朝在东北以夷制夷的策略,至此宣告破产,建州女真的崛起将势不可挡。

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登基称汗,建立后金汗国,正式宣布脱离明朝独立。

现在努尔哈赤想闷声发大财已不可能,明朝始终阻碍他吞并海西女真的叶赫部,于是,他决定先下手为强,那就和明朝撕破脸皮吧。

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伐明,趁明朝方面开马市的良机,打了明军一个措手不及,攻占了明朝重镇抚顺。

至此,明清战争拉开了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攻克抚顺的计策,就出自他的第八子皇太极。

抚顺之战后,明朝方面举朝震骇,多年不理朝政的万历皇帝又惊又怒,没想到浓眉大眼的小同志居然背叛大明了,他下旨任命杨镐为辽东经略,发动对努尔哈赤的反击战争。

万历四十七年,辽东经略杨镐以杜松、刘铤、马林、李如柏为部将,兵分四路,进攻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

可努尔哈赤狂傲地表示:“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他集中优势兵力,逐步击破了三路大军,杜松、刘铤、马林两死一伤,再逼退了李如柏的最后一路,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这一战在历史上被称作“萨尔浒之战”,是努尔哈赤人生中最为高光的时刻,历来都被历史学家视为明亡清兴的转折点。

关于这一战的成败原因,历史上众说纷纭。李光涛先生认为明军人数不足,只有七万左右,而努尔哈赤有十二三万,战败本在意料之内。钱穆先生认为明朝承平日久,明军久不习战,猝然遭遇八旗百战之师,吃亏是很正常的。还有人认为,是明军分进合击的策略出了问题,本来就人少,还敢分兵,结果让努尔哈赤在运动战中逐个击破,杨镐真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以上言论,只有李光涛先生还算比较靠谱。因为以往在习惯上,都普遍认为明军有二十万,号称四十七万,八旗军只有六万,这样一算,就是努尔哈赤以少胜多了。但根据考证,明朝此次的总兵力只有十万左右,且朝鲜、叶赫、李如柏部并未参战,实际交战人数只有六七万,而八旗军的人数,综合明、清、朝鲜三方史料,可以得出努尔哈赤在当年起码动员了十万以上的兵力。故此,明军人数不足似可以成为萨尔浒战败的原因之一。

其他两点就比较牵强了。参与萨尔浒之战的明军,都是从万历三大征战场下来的名将和老兵,一个个经验丰富,绝非乌合之众。至于分进合击的战术规划,和明宪宗时期“成化犁庭”的战术高度相似,都是迫于东北地形不得不如此部署,可能不算什么高超的战术,但至少也是个不坏的选择,在战术层面上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硬伤。

在我看来,这一战明军真正失败的关键,不是在战术规划上,而是在一开始的战略层面上就走错了门道。

万历四十七年的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除叶赫部的所有女真部落,动员力可达十万人以上,并且他通过八旗制度,将女真诸部打造成了一个组织严密、整齐划一的军事集团,可以说,此时的后金汗国,论实力完全相当于一个东北版的西夏。

面对这样的强敌,明朝从一开始就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而明廷上下却妄想毕其功于一役,在整体军队尚未集结完毕的情况下,频繁发红旗催战,这本身就是一场豪赌,最后遭遇战败,反而不足为奇了。

萨尔浒战役后,久居深宫的万历皇帝清醒了过来,他倒不愧是张居正一手**出来的弟子,虽然昏,但并不庸。他迅速启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前往东北稳定局面,同时在人事和财政上都给了熊廷弼绝对的支持,让熊廷弼能够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熊廷弼没有辜负万历的期望,他一到辽东,就开始着手整顿军务,通过亲往辽阳前线的方式,提振了刚因大败而萎靡的军心士气,同时上奏朝廷,准备集合18万大军,再伐后金。

可不久万历去世,明光宗朱常洛继位,才过了一月,皇帝又驾崩了,政局发生大动**,东林党通过移宫案拥立了朱由校为帝,即天启皇帝,而东林党人也顺势把持了朝政,历史上把这段时间称为“众正盈朝”。

可就在“众正盈朝”期间,没了万历护佑的熊廷弼被东林党人撸掉,新任的辽东经略换上了东林人士袁应泰。

袁应泰是个书生,他将自己治理内地时那套以德服人的治民方针用来治理辽东的军政,结果可想而知,在努尔哈赤进犯时,辽阳、沈阳内混入了蒙古奸细,他们从内部为努尔哈赤打开了城门,辽、沈相继失守,袁应泰自觉无颜面对朝廷,自焚而死。

明朝在辽沈战役中的损失,比萨尔浒之战还要惨重。萨尔浒好歹只是损失了一批士兵,可辽沈不但覆军杀将,还接连丢失了辽阳、沈阳两座重镇,致使辽河平原门户大开,大片富庶宜居的农业区沦陷敌手,大明王朝政治威望直接一落千丈。

努尔哈赤迁都辽阳、沈阳,八旗军步步紧逼,辽东局势一片糜烂,东林党人束手无策,只好再把熊廷弼请回来,让他继续镇辽。

可明末党争严重,熊廷弼是楚党人,东林党虽迫于舆论起用了他,可为了达到制衡效果,强行加塞了王化贞为辽东巡抚,这二人事权不统一,一到前线就开始扯皮,熊廷弼一怒之下,干脆当起了甩手掌柜,坐等着看王化贞的笑话。

辽东前线经抚不和,将士们自然无所适从,而王化贞又完美继承了东林党人“干啥啥不成,吃啥啥不剩”的优良传统,妄想联合察哈尔部的林丹汗,集结40万大军一路平推掉努尔哈赤。这一规划无异于痴人说梦,别说察哈尔部了,就是整个蒙古加起来都没有四十万大军。

天启二年,努尔哈赤来袭,王化贞轻信叛徒孙得功,派遣军队营救西平,中途中了八旗的埋伏,形势再一次急转直下,王化贞见势不妙就跑了,努尔哈赤趁热打铁,打下了可以辐射整个辽东地区的广宁城。

自从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朝已连续遭遇三场战略性的失败,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军官和士兵战死,正规军和预备役全部报销,这下熊廷弼再牛也得傻眼了,只能和王化贞一起收拢残兵剩民,退回山海关内,尽弃关外辽东之地。

这时,明朝内部出现了两种声音。

第一种,以王在晋为代表。认为既然辽东已失,不如尽弃辽西走廊,将剩下的力量集中收缩在山海关一线,堵住华北地区的大门。一来,这个计划比较省钱。二来,可以拉长敌我双方的战略纵深。等明朝方面缓上一阵子,重新积蓄好了力量,再出关与努尔哈赤决一死战。

第二种,以孙承宗为代表。想学习当年范仲淹打西夏的堡垒战术,和后金拼资源,把碉堡一路修到广宁去,只要能收复广宁,明军就可以重新掌握战略主动权。而那些在辽西走廊营建的碉堡群,就是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到死都没能啃穿的“关宁防线”。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