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象藏香 考证二则(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佛以乳香、枫香为泽香,椒、兰、蕙、芷为天末香。又云:天末香莫若牛头旃檀,天泽香莫若詹糖、熏陆,天华香莫若馨兰、伊蒲,后汉所谓伊蒲之供【伊蒲之供:所谓“伊蒲之供”指的是佛教的素斋,又称“伊蒲馔”、“伊蒲斋”。这个是来源于佛教东汉时期汉译把男居士翻译为伊蒲塞,也就是后来翻译的“优婆塞”。《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载:“楚王(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其还赎,从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这里的伊蒲塞就是居士“优婆塞”,桑门就是“沙门”。大概西晋时,男居士逐渐翻译为“优婆塞”,“伊蒲塞”的译法就渐渐不用了。这里作者把伊蒲当做一种植物,应该是误解。】是也。

[35]伊蒲之供:所谓“伊蒲之供”指的是佛教的素斋,又称“伊蒲馔”、“伊蒲斋”。这个是来源于佛教东汉时期汉译把男居士翻译为伊蒲塞,也就是后来翻译的“优婆塞”。《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载:“楚王(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其还赎,从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这里的伊蒲塞就是居士“优婆塞”,桑门就是“沙门”。大概西晋时,男居士逐渐翻译为“优婆塞”,“伊蒲塞”的译法就渐渐不用了。这里作者把伊蒲当做一种植物,应该是误解。

青棘香【青棘香:《鹤林玉露》此条是转引好友所见佛书,并且说《过庭录》也有这个说法。但佛教典籍中目前没有看到青棘香的用法。唐诗中提及“青棘”多是指荆棘灌木之类,并不作为一种香。】

佛书云:终南【终南:终南山,位于陕西长安县西约二十九公里。东起蓝田,西至郿县,绵亘八百余里,为秦岭山脉之一部分。古来高僧云集之地。】长老入定,梦天帝赐以青棘之香。(《鹤林玉露》【《鹤林玉露》:笔记集。宋·罗大经撰。罗大经(1196—1242),字景纶,号儒林,又号鹤林,南宋吉水人。此段出《鹤林玉露乙篇·卷四》。】)

[36]青棘香:《鹤林玉露》此条是转引好友所见佛书,并且说《过庭录》也有这个说法。但佛教典籍中目前没有看到青棘香的用法。唐诗中提及“青棘”多是指荆棘灌木之类,并不作为一种香。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复次庭除有一天来礼谒。谓宣曰。律师当生睹史天宫。持物一苞云。是棘林香。”

棘林香在唐诗中还是颇有提及的。如唐·皎然诗《春日和卢使君幼平开元寺听妙奘上人讲(时上人将游五台)》:“春生雪山草,香下棘林天。”但佛教中棘林多是指荆棘丛生之地。如《正法念处经·观天品第六》:“如蜜在棘林,亦如杂毒饭。”此处棘林香所指何物,不太清楚。

[37]终南:终南山,位于陕西长安县西约二十九公里。东起蓝田,西至郿县,绵亘八百余里,为秦岭山脉之一部分。古来高僧云集之地。

[38]《鹤林玉露》:笔记集。宋·罗大经撰。罗大经(1196—1242),字景纶,号儒林,又号鹤林,南宋吉水人。此段出《鹤林玉露乙篇·卷四》。

风与香等

佛书云:凡诸所嗅,风与香等。【出《鹤林玉露乙篇·卷五》,是作者解释杜甫诗句时猜测其所用的典故,但只说是佛书上这样说。来源不清。】(同上)

[39]出《鹤林玉露乙篇·卷五》,是作者解释杜甫诗句时猜测其所用的典故,但只说是佛书上这样说。来源不清。

香从顶穴中出

僧伽【僧伽:一般而言“僧伽”是指僧人,“僧”即是“僧伽”的略称。但是这里“僧伽”是人名。《太平广记卷第九十六·异僧十》:“僧伽大师,西域人也,俗姓何氏……寻出居荐福寺。常独处一室。而其顶有一穴,恒以絮塞之,夜则去絮。香从顶穴中出,烟气满房,非常芬馥。及晓,香还入顶穴中,又以絮塞之。”】者,西域人。唐时居京师之荐福寺,尝独处一室,其顶上有一穴,恒以絮窒之。夜则去絮,香从顶穴中出,烟气满房,非常芬馥。及晓,香还入顶穴中,仍以絮窒之。(《本传》【《本传》:此段文字出自《神僧传》,《神僧传》是明太宗时御制,未录编纂者。此书是以后汉至元初民间各方神僧流传事迹采辑成书,上面已经说过,《太平广记》就有这条记载。】)

[40]僧伽:一般而言“僧伽”是指僧人,“僧”即是“僧伽”的略称。但是这里“僧伽”是人名。《太平广记卷第九十六·异僧十》:“僧伽大师,西域人也,俗姓何氏……寻出居荐福寺。常独处一室。而其顶有一穴,恒以絮塞之,夜则去絮。香从顶穴中出,烟气满房,非常芬馥。及晓,香还入顶穴中,又以絮塞之。”

[41]《本传》:此段文字出自《神僧传》,《神僧传》是明太宗时御制,未录编纂者。此书是以后汉至元初民间各方神僧流传事迹采辑成书,上面已经说过,《太平广记》就有这条记载。

结愿香

有郎官梦谒老僧于松林中,前有香炉,烟甚微。僧曰:此是檀越【檀越:施主,梵文音译。】结愿香,香烟尚存,檀越已三生三荣朱紫【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或服饰。此处指做官富贵。】矣。陈去非【陈去非: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南宋大臣,诗人。】诗云:再烧结愿香。【此句出陈与义的《早起》诗:“再烧结愿香,稍洗三生勤。”陈与义还有《游道林岳麓》:“恍然结愿香,独会三生心。”《陈氏香谱》和《事林广记续集》里面都有结愿香的记载,和此文略有出入,应该是宋代普遍流传的故事。】

[42]檀越:施主,梵文音译。

[43]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或服饰。此处指做官富贵。

[44]陈去非: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南宋大臣,诗人。

[45]此句出陈与义的《早起》诗:“再烧结愿香,稍洗三生勤。”陈与义还有《游道林岳麓》:“恍然结愿香,独会三生心。”《陈氏香谱》和《事林广记续集》里面都有结愿香的记载,和此文略有出入,应该是宋代普遍流传的故事。

所拈之香芳烟直上

会稽山阴【会稽山阴:指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一带。】灵宝寺【灵宝寺:西晋永康元年(300)建,为绍兴城区最早的寺院。《嘉泰会稽志》:“西晋永康元年,有诸葛姥日投钱井中,一日钱溢井外。遂置灵宝寺。”】木像,戴逵【戴逵:东晋画家及雕塑家。谯国铚县(安徽亳县)人,字安道。】所制。郗嘉宾【郗嘉宾:郗超(336—378),字景兴,一字嘉宾,高平金乡(今山东)人,东晋大臣。他是桓温最重要的谋臣,信佛好施。】撮香咒曰:“若使有常,将复睹圣颜;如其无常,愿会弥勒之前。”所拈之香于手自然芳烟直上,极目云际,余芬徘徊,馨闻一寺。于时道俗,莫不感厉【感厉:亦作“感励”。犹言感奋激励。】。像今在越州【越州:隋大业元年(605)改吴州置,治所在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市)。辖境相当今浙江浦阳江(浦江县除外)、曹娥江、甬江流域。大业三年(607)改为会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复改越州,天宝、至德间又改会稽郡。乾元元年(758)复改越州。南宋绍兴元年(1131)改绍兴府。】嘉祥寺【嘉祥寺:位于嘉祥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系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郡守琅玡王荟因仰慕竺道壹之风范而建立之寺宇,并请其居之。隋代时,三论宗祖师吉藏曾于此寺讲经八年,听者常达千余人,该寺遂名闻天下,世乃称吉藏为嘉祥大师。】。(《法苑珠林》【《法苑珠林》:一百卷(嘉兴藏作一百二十卷),唐总章元年(668)道世(?—683)所著。佛教类书(百科全书)。】)

[46]会稽山阴:指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一带。

[47]灵宝寺:西晋永康元年(300)建,为绍兴城区最早的寺院。《嘉泰会稽志》:“西晋永康元年,有诸葛姥日投钱井中,一日钱溢井外。遂置灵宝寺。”

[48]戴逵:东晋画家及雕塑家。谯国铚县(安徽亳县)人,字安道。

[49]郗嘉宾:郗超(336—378),字景兴,一字嘉宾,高平金乡(今山东)人,东晋大臣。他是桓温最重要的谋臣,信佛好施。

[50]感厉:亦作“感励”。犹言感奋激励。

[51]越州:隋大业元年(605)改吴州置,治所在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市)。辖境相当今浙江浦阳江(浦江县除外)、曹娥江、甬江流域。大业三年(607)改为会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复改越州,天宝、至德间又改会稽郡。乾元元年(758)复改越州。南宋绍兴元年(1131)改绍兴府。

[52]嘉祥寺:位于嘉祥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系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郡守琅玡王荟因仰慕竺道壹之风范而建立之寺宇,并请其居之。隋代时,三论宗祖师吉藏曾于此寺讲经八年,听者常达千余人,该寺遂名闻天下,世乃称吉藏为嘉祥大师。

[53]《法苑珠林》:一百卷(嘉兴藏作一百二十卷),唐总章元年(668)道世(?—683)所著。佛教类书(百科全书)。

香似茅根

永徽【永徽: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个年号(650—655)。】中,南山龙池寺【龙池寺:指终南山天池寺。此寺在隋代时称龙池寺,唐初改为普光寺,在今西安太乙宫东隅蛟峪山上,今称天池寺。】沙门智积【智积:三本皆作“智稜”。《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法苑珠林》皆作“智积”,故改为智积。】至一谷【一谷:依原文,这个山谷指的是“渭南县南山倒豺谷”。书中记载曾有梵僧说过去七佛曾来此说法。所以智积想去朝拜此地。】,闻香莫知何所,深讶香从涧内沙出。即拨沙看,形似茅根,里甲沙土,然极芳馥,就水抖拨洗之,一涧皆香,将【将:携带。】返龙池佛堂中,堂皆香,极深美。(《神州塔寺三宝感应录》【《神州塔寺三宝感应录》:《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唐代道宣大师所集的感应故事集。】)

[54]永徽: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个年号(650—655)。

[55]龙池寺:指终南山天池寺。此寺在隋代时称龙池寺,唐初改为普光寺,在今西安太乙宫东隅蛟峪山上,今称天池寺。

[56]智积:三本皆作“智稜”。《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法苑珠林》皆作“智积”,故改为智积。

[57]一谷:依原文,这个山谷指的是“渭南县南山倒豺谷”。书中记载曾有梵僧说过去七佛曾来此说法。所以智积想去朝拜此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