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海上遇难(第2页)
当我们步行回到雅茅斯的港口以后,当地的官员和船主们都来迎接我们。他们不仅为我们安排好食宿,而且还帮我们筹集了一笔回家的路费。如果我当时愿意回家去,我的父亲一定会兴奋地迎接我,杀鸡宰牛,庆祝我大难不死。因为他听说我乘坐的那艘船遇难了,过了很长时间以后,又听人说我幸运地逃过了一劫。
可是,我始终不敢回去。尽管我的理智在不断地催促我回家,但我想到回家以后,邻居和朋友们都会笑话我的莽撞,心中就感到羞愧,不敢回去见任何一个人。或许,正是这种可笑的想法,使得我永远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15]
那位劝说我上船的朋友,也就是船长的儿子,反而比我理智很多。几天之后,我遇到了他。他愁眉苦脸地告诉我,他不打算再出海了,还带我去见了他的父亲。他告诉他父亲,我以后还要继续出海旅行。他父亲却严肃地对我说:“年轻人,你最好把这次灾难看作是上帝给你的警告,它预示着你不适合在海上生活,你还是回到你父亲身边去吧。说不定我们这次遭遇的灾难,就是由于你的坏运气引起的。你应该从此远离海洋,如果你还是一意孤行的话,恐怕你父亲的话很快就会在你身上应验,你会继续遭遇灾难和失望。”[16]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好沮丧地离开了。从此以后,我就和那位朋友分道扬镳,再也没有见过他。当时,我身上还有一些钱,于是就通过陆路一个人去了伦敦。在前往伦敦的路上,我一直在考虑到底要不要回家去。我犹豫不决地思索了一些日子,结果随着时间的流逝,那场灾难的记忆渐渐淡去,那股促使我离家出走的邪恶力量再次占了上风,我又打算进行一次航海旅行。[17]
按照以往的经验,我总是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不正确的选择。没想到这一次,我总算交了点儿好运气。我刚到伦敦不久,就认识了一位船长。他曾经在几内亚海岸一带赚了很多钱,一直想要再去一次。船长很喜欢跟我聊天,听我说想到海上去玩玩,就邀请我跟他一起去航海。我可以免费乘坐他的船,免费在船上吃饭。他还告诉我,如果我愿意从伦敦带点儿货去卖的话,赚多少钱都归我一个人。
我没有错过这个好机会,当时就答应了船长的邀请。我按照船长的建议,带了一批玩具和小玩意儿上了船。我成功地卖掉了所有的货物,赚了三百英镑,那可真是一大笔钱。在我这辈子的冒险经历中,这是唯一成功的一次。能结识这位无私又诚实的船长朋友,真是我的荣幸。他不仅帮助我赚钱,而且还教我学会了各种水手需要掌握的基本航海知识:记录航海日记、计算船只所在的纬度、通过天气和水流推断每天的航程……除了在炎热的非洲我患上了严重的热病,经常恶心呕吐以外,我对一切都很满意。[18]
我志得意满地回到了伦敦,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这次成功的航行让我充满了雄心壮志,也从此毁掉了我的一生。回到伦敦后不久,不幸就发生了,我的船长朋友很快去世了,我对此非常难过。原先的大副成了新船长,他准备再去一次几内亚。于是,在他的邀请下,我第二次乘上了那条船。我随身携带了一百英镑,剩下的两百英镑全都存放在船长的妻子那里。她和船长一样公正无私,我就像信任船长那样信任她。但是,我怎么都没有想到,我在这次航行中又遭遇了一场可怕的灾难。[19]
阅读赏析
鲁滨孙生活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他一心梦想着去航海。哪怕违背父母、长辈的劝导,他也执意如此;在遭遇了海上风暴,侥幸存活下来后,他又再次踏上冒险之旅。这究竟是为什么?作者又为什么要塑造鲁滨孙这样一个拥有冒险精神的人物?答案是,和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有直接关系。
18世纪初,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新兴的资产阶级喜欢冒险,充满了对掠夺财富的渴望。
鲁滨孙这个人物形象就诞生于这个时代。他不安于现状,勇于冒险。可是,他毫无航海经验,刚一登上船就接受了狂风暴雨的洗礼,差点儿丢掉性命。本章的结尾暗示我们,他还将遭受一场更可怕的灾难,他将如何应对呢?我们就跟随鲁滨孙的视角,与他一同开启未知的海上冒险吧。
延伸阅读
1。为什么鲁滨孙不听从家里人的劝告,一意孤行地要去海上探险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何种关联?
2。你对鲁滨孙执意出海的行为是赞同还是反对,并说说你的理由。
3。通过第一章阅读,请你简述一下你所认识的鲁滨孙是什么样子的。
[1]叙事视角故事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故事中的人物,所叙述的内容都像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第一人称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便于带入故事;对于作者来说,使用第一人称,便于抒发感情。
[2]暗示这段话暗示了鲁滨孙后面将遭遇危险,与父母失去联络;同时表达了他对父母的愧疚之情。
[3]倒叙倒叙,是将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放到文章的开头,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的好处是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4]总起句总起句在一篇文章或在一段话中可以概括这篇文章或这段话的思想,一般出现在文章首段或一段话的首句。
[5]承上启下“承上启下”,就是承接上面的,引出下面的内容。本段话承接上一段父子俩的谈话,引出鲁滨孙寻求母亲帮忙的后续内容。
[6]悬念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又不能马上知道真相或底细的情景设置。悬念的作用主要是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倒霉事?
[7]景物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这里通过对海上风暴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可怕的气氛。刚一出海就遇到坏天气,这让毫无航海经验的鲁滨孙恐惧至深,后悔不迭。
[8]情景交融通过对夕阳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平静安宁的气氛,与鲁滨孙对航海冒险的热情自然交融。
[9]对话这段对话再次凸显了鲁滨孙缺乏航海经验,并没有做好出海远航的充分准备。
[10]铺垫“铺垫”的功能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作者在为船只接下来遭遇更强风暴做铺垫。
[11]比喻、拟人、由远及近作者使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描写风暴的强悍。由远及近地描述风暴来临时的情景,使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
[12]场面描写、语言描写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这是一处船只遭遇海上风暴的场面描写。没有任何航海经验的鲁滨孙被突如其来的风暴吓坏了,他处在极度惊恐之中,已经来不及思考船只沉没可能带来的灭顶灾难。
[13]景物描写、叙述经常幻想出海远航却没有经历过任何风浪的人,的确很难适应突如其来的海上风暴和枪声。这已经是鲁滨孙第二次被吓晕了。
[14]叙述、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鲁滨孙惊魂不定的恐惧心理被作者用第一人称阐述得极为真实。
[15]心理描写在表现人物性格品质时,常常使用心理描写。年轻的鲁滨孙热爱冒险,却没有经过任何风浪。经历过一番冒险后,他却担心亲友和邻里的嘲笑,真是个内心充满矛盾、争强好胜的人。
[16]伏笔伏笔,主要指作者对将要出现的人物和时间做预先的提示和暗示。朋友父亲的话再次暗示了鲁滨孙将遭遇灾难。
[17]心理描写“好了伤疤忘了疼”,这是鲁滨孙的性格特点之一。
[18]叙述、暗示有了船长的引领和教导,暗示了鲁滨孙会再次踏上海上冒险之旅。
[19]前后照应、悬念伏笔用得好,会达到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的效果。本章结尾处照应了前文鲁滨孙父亲的话。画线处也是一处悬念,引发读者对这场灾难的猜想和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