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资本的清算小龙小虎再定位(第2页)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大伙儿都明白了一点:控制了一国之金融业,即控制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如此看来,青瓦台(韩国总统的办公地点)的主人——那位名义上的总统,不过就是欧美资本家的半个家奴而已。
哈韩的同学如果一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请看下面的公开资料:
金融危机以后……韩国制订了《外国人投资促进法》,金融(银行、证券、保险等)市场完全向外资开放,取消了外国人对金融企业投资所占股份的比例限制。
外资占韩国银行市场的比重立刻直线上升:1998年为6%,次年便翻了一番,2004年达到33。7%,7年里竟增长了5倍,而在韩国最大的几家银行里,外资则占了60%-70%的股份。
2005年底,韩国证券市场中外资比重占39。7%,在世界经济最发达的33个主要国家里居第八位,比这些国家平均比重高出11个百分点。
在保险市场上,外资所占份额也在2004年底达到了16。5%。
韩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金融危机以后,韩国共发生30宗大企业(指资产总额在2万亿韩元以上,约合20亿美元的企业)购并案,其中有20家由韩国本国资本购买,另有10家被外商购买。
韩国投资者的收购均属于战略性投资,即并购企业是用来经营,而被外商买下的10家企业中却有一半则属于财务性投资,即买下企业后加以包装再转手倒卖以赚取差价。
而且,在外商并购的上述10家企业活动中,用于财务性收购的金额远远超过用于战略性收购金额,前者平均为1。15万亿韩元,后者仅为6384亿韩元。(2006年8月5日新浪财经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詹小洪同日发表于《财经日报》的文章《韩国调查国有银行贱卖案外国投资基金欲破财消灾》。)
2003年10月,美国私募投资基金龙星基金以1。32万亿韩元收购了韩国外换银行(其功能和地位相当于我国的中国银行)50。5%的股份,2006年5月,竟以近6万亿韩元的高价转让给韩国国内最大的国民银行——仅仅30个月,龙星基金就获得4。5万亿韩元,超过四倍的差价收益。
而这龙星基金,仅仅只是个小角色而已。高盛、雷曼兄弟等重量级的大鳄,获利百倍于此。
可怜的韩国人,被掠夺的惨剧并未停止。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韩国人再次被趁火打劫。请看韩国KBS(韩国广播公司,KoreaBroadgSystem)网站的报道:
(2008-11-01)纽约消息:世界三大信贷评估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公司10月31日宣布,该机构把国民银行、新韩银行、外换银行、哈那银行等韩国7家银行从观察对象名单中删除。
标准普尔公司于10月15日以上述韩国7家银行处于外汇流动性不足状况为由,把它们列在观察对象名单里。该公司说,韩、美央行已经签署规模为300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交换协定,解决了外汇不足的问题,因而恢复了信用,因此决定把韩国的7家银行从观察对象名单中删除。
换句话说,300亿美元是韩国领军的七大银行金融稳定和国民经济获救的关键。若套用1997年的经验,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推断出来提供这300亿美元的那个神秘人物、国家或者组织,将会从中获得巨额收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询到底是谁在2008年10月底,为韩国提供了这样数额的担保,搜索关键词为“300亿美元韩美货币互换协议布什”。
如果说李承晚当年是美军在刺刀尖下扶起来的儿皇帝的话,那么,1997年后,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韩国政府,已经是彻头彻尾的殖民地政府了。
明白了这些,让咱们对某些人一直发出的“白头山、朱元璋、端午节、算盘、印刷术乃至于火星、银河系那美克星等都是××的”这一论调多一点容忍和理解吧。一个乞丐,总会幻想一朝富贵;一个阿Q,总要在他以为能够欺侮的对象上找到些安慰。而我们也便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这位签下新一轮卖身契的李总统,正是历届韩国总统中反华最起劲的,也正是他,将汉城这个使用了六百年的名字改成了Seoul——首尔。但凡上过高中,稍有文言功底的人,都可以从这个名字中咂摸出什么东西来。
二、大东亚计划完成——被挤了二十多年的“日元奶牛”
韩国的悲剧是整个东亚、东南亚国家(曾经的“四小龙”“四小虎”,还包括日本)的缩影。
整个事情的始末,就是一出悲剧,不对,应该是两出——索罗斯洗劫第一遍,然后IMF和WC的弟弟笑嘻嘻地手挽手闯了进来,洗劫第二遍……
等一等!
事情还没有结束,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还在排队等着打扫战场呢。受害国人民的工作全丢了:因为怕受害国家的人民悲伤过度影响工作,于是,他们的工作以及他们在世界分工中的地位,由中国人民接手了!
那么,丢了现有工作的他们,以后做啥呢?很简单,国际社会召开大会讨论这个问题。
在这个团结的、胜利的大会上,欧洲、美国、中国以三票对一票的优势,挫败了一小撮捣乱分子的阴谋,顺利通过了决议。会议决定,东南亚(“四小龙”“四小虎”)做中国人留下的工作,担任中国人民留下的重任——出口资源和能源,并且兼职做中国人的半成品加工车间。
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终于感到有些喜剧元素出现了——中国人升级了,从最低级升到了高一级,虽然还是打工仔,不过也是巨大的进步啊,为了这一天,中国努力了50年。对于有疑问的同学,我还是建议他们去查询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构成的变化。再说一遍,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出口商品的主体,还是石油、煤炭等能源,稀土等矿产资源和木材、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稍有技术含量的大宗出口物资,也就是纺织品了。
至此,日元经济圈或者“雁阵模式”正式解散,当年的“雁阵模式”中的每个成员被单个纳入了美元主导下的“国际贸易组织”(Wanization,WTO)之中。此前,日本从整个日元经济圈汲取养分,全力滋养日本经济,规模数万亿美元的日本经济,只需每年拿出至多百亿美元规模的资金,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上贡给美国,充作保护费,而此后,美国通过直接控制整个东南亚经济和金融命脉,将吸管插到了雁阵中雁头、雁身和雁尾的每个成员的血管里。
对于美国人来说,半独立的日元经济圈被解散,建立于其上具备了强大竞争力的日本经济彻底被打垮,从此日本陷入长达20多年的低增长、不增长甚至负增长时代,日本通过经济超越美国的可能性再也不存在。1995年,日本GDP达到52600亿美元,美国GDP是73970亿美元,日本GDP已经达到美国GDP的71%。2016年,美国GDP达到18。57万亿美元,而日本GDP竟然下降到4。9万亿美元,仅仅相当于美国的26%。
整个悲剧之中,唯一透露出的一丝温情色彩来自北京,在东南亚各国货币竞相贬值、互相踩踏的最恐慌时期,大度的中国政府宣布,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人民币坚决不贬值,从而减轻了亚洲国家的压力。在2010年召开的国际会议上,英国《金融时报》还承认,东南亚国家认为此举救(save)了他们。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请求原来的共主“雁头”日本顶住压力不要贬值的时候,日本的回答是:“没门。另外,请赶紧还钱!”
不过,若是在搜索引擎中稍稍花一点点时间,即可查到这样一些数字,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当能咂摸出些许奇妙的味道:
1984年:1美元兑换2。320元人民币
1989年:1美元兑换3。765元人民币
1993年:1美元兑换5。762元人民币
1994年:1美元兑换8。461元人民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