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章 资本的清算小龙小虎再定位(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3章资本的清算,小龙小虎再定位

一、火烧东南亚小连营

上文我们提到,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后,日本金融当局在“救经济”的幌子下,十几个首相在位期间,无一例外地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剂猛药。

然而,数十年如一日“积极财政政策”的必然结果是,日本国债、私人负债和总债务额持续增加。而最让人头痛的消息则是:2017年2月媒体报道,“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包括国债、借款及政府短期证券在内的日本政府债务余额为1066。42万亿日元,再次刷新历史最高值。……以总务省今年1月1日估算的1。2686亿人口总量计算,日本国民人均负担政府债务额约为840万日元。”(新华社2017年2月10日报道,题目《日本债务再创新高》。)这个数字意味着,日本人的政府债务在突破GDP200%大关后,正在稳步朝着300%的下一个大关口迈进。

如此巨大的资金转化为钢筋水泥,留在了“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上,但是资金推动的流动性却仍在继续流转。这巨额资金汇成一股洪流——我们称之为巨量流动性,在日本的“铁公基”上稍作停留,便流出日本,出海寻找高回报的领域去了。

不要忘记,资本永远追求“低风险、高回报”的利润,这是它的本性。

为了追求高利润的领域,日元流动性到底去了哪儿呢?

据瓜子所知,这笔钱,至少去了两个地方:

其一,在海外购置优质资产。

资料显示,日本在海外的净资产迅速增加,1986年达到1804亿美元,超过号称“食利大国”的英国,爬上世界第一的宝座。

此后,除1990年外,日本一直保持了世界最大纯债权国的地位。2002年末,日本的海外纯资产余额达1753080亿日元,按当年12月的平均汇率折算,约为14338亿美元,与“广场协议”前的1984年相比,增加了18倍以上。

我国驻日本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唐淳风先生的调研报告显示,到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总资产一举增加3317亿美元,达到32046亿美元。其中仅海外证券方面的资产,就达到13280亿美元,超过其海外总资产的三分之一,足见其资本运行力度之大(数据来自唐淳风《真实的日本经济》,原载2003年《中国改革》第2期。)。

这些资产,有秘密的,有公开的。据我们所知,其中包括发展中国家(当然包括中国)众多矿产资源、石油资源的股权、开采权、优先购买权等。其中,最惹眼的,就是日本事实上参股,甚至控制的世界三大铁矿石企业(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

研究日本经济战略格局的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白益民先生2009年7月20日发表在《第一财经日报》的文章《深入布局:看日本人如何玩转全球三大铁矿石巨头》剖析了日本的布局,文中详细描述了日本三井、三菱、住友等财团在全球最大的三个铁矿石巨头的布局情况,这里仅以三井物产控制世界第一大铁矿石公司淡水河谷情况为例。

看到这里,我们立刻就可以明白了,2005年以后的全球铁矿石价格谈判,日本钢铁企业三井三菱之流为何总是抢在中国人之前接受大幅度涨价的要求——敢情人家是两口子,开的是夫妻店啊:自己买、自己卖着玩,倒霉的就是外来户——中国。

其二,建立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并且进行大笔投资。

地点主要就在东南亚。这一点,日本人做起来顺手无比,然而中国人做起来就无比艰难,原因很简单,有人掣肘。这个“人”是谁?为什么掣肘?这些,我们且不着急,我们留着放在后面慢慢聊。

于是,仅仅在1995年到1998年间,流向东南亚地区的日元海外贷款,粗略估算有2600亿美元,这些钱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各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并且推动这些国家在1997年前形成了巨大的经济泡沫。

这个超级大泡沫的表现,与日本泡沫如出一辙——以楼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飞涨。

这个泡沫,始于日元大幅度流入,破裂于日元大幅度流出东南亚国家之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1996年到1999年间,日本银行在五个发生危机的国家减少了474亿美元的贷款,1995年到1999年间,在东南亚地区总共减少1925亿美元的贷款(大部分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正是日本银行的撤贷,制造了东南亚的急剧信用紧缩,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要导火索之一。

那么“之二”呢?

原来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界就有个名词,叫作“日元套利资金”。

其背景是日本进入经济大萧条后,为了刺激经济,日本政府将利率不断调低。1991年——1995年,日本银行先后9次调低官方利率,共降低5。5个百分点。1999年,日元的利率已经降低为0。5%,算上通货膨胀率,日元的利率实际上是负的,贷款成本低到没有,甚至只要借钱了,就等于赚到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批国际职业投资者,尤其是来自华尔街和欧洲的躲躲藏藏的众多金融大鳄,从日本的银行借出日元,在其他国家进行投资(也许,将其称作投机更加合适)。

加上自发从日本流出的巨量流动资本,两股力量聚在一起,规模惊人,甚至可以在世界任何地点掀起惊天动地的金融巨浪。

1997年,日本因为自身银行系统的危机,在先前大笔投资东南亚并且制造了巨大泡沫的基础上突然撤资,造成了东南亚急剧的通货紧缩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投机资本,以本身资本加上裹胁的巨量“日元套利资金”,先将泡沫尽力推高,然后突然出逃,直接捅破了东南亚经济泡沫。

获取巨额利润后,索罗斯们打着饱嗝回去了,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orldBank,世界银行)夹着皮包来了。

为了恳求IMF和世界银行救助已经乱作一团的经济,东南亚、东亚各国和地区含恨接受了屈辱的条件,其核心就是将国家金融主权拱手相让,送于IMF和世界银行背后的大老板,就是欧美资本。

以排外、自立著称的韩国为例,谁能想象其金融行业主导权早已归属他人?1997年以前,韩国政府规定外资对韩国银行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4%,这个比例,在中国的证券市场,连举牌都不够格。

金融危机后,一切全变了:2004年9月末,韩国普通银行的外国人持股率达到59。2%(1997年末为16。4%);1997年末,外资银行资产占韩国国内存款银行总资产比率为8。5%,到2004年末上涨为22。4%,外资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达到270兆韩元。

韩国最大的几家银行中,第一银行、外换银行、韩美银行、新韩控股、汉拿银行被美欧资本控制的股份均至少超过一半,而韩国最大的银行——韩国国民银行70%的股份被外资控制。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