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10(第1页)
第13章大乘止观述记(10)
卷第十
(巳)四,明事用相摄之相。分二。(午)初,以理曲明。二,以事巧示。初中二。(未)初,正明相摄。二,兼破余疑。初又二。(申)初,相摄。二,相即。今初。
次明第四事用相摄之相。问曰:体相染净,既得如此圆融,可解少分。但上言事法染净,亦得无碍相摄,其相云何?答曰:若偏就分别妄执之事,即一向不融。若据心性缘起依持之用,即可得相摄。所谓一切众生,悉于一佛身中起业招报;一切诸佛,复在一众生毛孔中修行成道。此即凡圣多少以相摄。若十方世界,内纤尘而不迮;三世时劫,入促念而能容。此即长短大小相收。是故经云:“一一尘中,显现十方一切佛土。”又云:“三世一切劫,解之即一念。”即其事也。又复经言:“过去是未来,未来是现在。”此是三世以相摄。其余净秽好丑,高下彼此,明暗一异,静乱有无等,一切对法及不对法,悉得相摄者。盖由相无自实,起必依心,心体既融,相亦无碍也。
上来明理事无碍,此明事事无碍也。若不能了达事事相摄,即于理事相摄之义,未能洞彻。云“少分”者,并非谦词,以其于事法相摄,犹未了然故也。答有三义:一能执之情,二所执之事,三所依之体。谓以情从事,则一向不融;若以事从体,则本来相摄。盖事是依他起,体是圆成实,情乃遍计执也。若不遍计起执,则依他起即是圆成实,何不可相摄之有!“相无自实,起必依心,心体既融,相亦无碍”四句,正明此义。谓一切事相,自无实体,所谓依他起也。而心是圆成之实体。事相之起,起必依心,是依他起本是圆成实,所谓全理起事,全事即理是也。可见一向融摄无碍。其所以一向不融者,由于分别妄执。若情执空,则心体融。心体既融,事亦无碍矣。缘起者,心性随缘而起也。既随缘起,则心性为能依能持,事相为所依所持,遂有染净事相,种种差殊。然若不分别妄执,则缘起无性,当体即空。以空印空,更何所碍。如佛心众生心,本来无二无别,本来遍周沙界。故一切众生,虽在自心中起业招报,悉不出佛身之外。一切诸佛,虽在自心中修行成道,复不出众生一毛孔之外。何以故?身及毛孔,皆具心性全体,非是少分故。推之十方微尘,三世促念,皆以一心为性。所以无边剎海,不隔毫端;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其余事之净秽,报之好丑,位次之高下,自他之彼此,以及菩提之明,烦恼之暗,涅槃之静,生死之乱,一异之平等差别,有无之边见等,一切对不对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皆无自实,唯是一心所现。其悉得相摄,可无庸疑矣。不对法者,谓不相敌对之法。如举笔又举非笔,约名相可称相对,实则非笔中,含有墨砚及其他等等,并非一一敌对也。总以谓一切虚妄事相而已。此中凡三引经文,初所引者,证明尘剎之大小多少相收。余二所引,则证明时劫一念之长短相摄。在文可知。
(申)二,相即。
问曰:我今一念,即与三世等耶?所见一尘,即共十方齐乎?答曰。非但一念与三世等,亦可一念即是三世时劫。非但一尘共十方齐,亦可一尘即是十方世界。何以故?以一切法,唯一心故。是以别无自别,别是一心。心具众用,一心是别。常同常异,法界法尔。
问者未明圆融之义,以为既许事相相摄,则是小可入大,大可入小,岂非大小长短之相,互相齐等矣乎?不知非但相等,乃可相即。相即者,谓小即是大,大即是小。上云相等,犹有大小长短之相;今云相即,并大小等相亦无。相摄相即,浅深递进,至此而圆融无碍,发挥尽致矣。
“何以故”下释成。谓所以能相即者,以一切法,唯依一心而现。故一心是同,一切法是别。然而心外无法,即是同外无别,故曰“别无自别,别是一心”也。“心具众用”者,具众用于一心,别而常同也。“一心是别”者,标一心于众用,同而常别也。此是天然,非造作法,故曰“常同常别,法界法尔”。须知凡夫修道,若不悟此圆融心性,则处处著相,长劫不成。既悟而修,则时劫相倍。何谓相倍?谓既悟之后,较诸未悟以前,其修功之得益,一时可超过一劫也。
(未)二,兼破余疑。分五。(申)初,破凡圣不同疑。二,破圣无别相疑。三,破世谛差别疑。四,破世谛摄事疑。五,破滥同神我疑。今初。
问曰:此之相摄,既理实不虚,故圣人即能以自摄他,以大为小,促长演短,合多离一。何故凡夫不得如此?答曰:凡圣理实同尔圆融。但圣人称理施作,所以皆成。凡夫情执乖旨,是故不得。
疑意谓事法相摄,理固不虚,但在圣既然,在凡亦应得尔。何凡夫不得如此耶?答谓约理而论,凡圣实同。惟以圣人无分别心,施用作为,事与理称,所以皆成。所谓“拈来无不是,用去莫生疑”也。凡夫处处分别,妄情执著,不合于理,是故不得。所谓“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也。乖谓不合,旨者理也。
(申)二,破圣无别相疑。
问曰:圣人得理,便应不见别相。何得以彼小事,以包纳大法?答曰:若摄第一义谛,真如平等,实无差别。不妨即寂缘起,世谛不坏而有相别。
圣既得理,应不见有分别之相。今以小容大,是大小之相历然,何谓得理耶?不知中道第一义谛,诸法即是真如,平等平等,无相无不相。故圣人即寂即照,不妨不变随缘,而不坏世间差别之相。此正圣人之得于理也。盖大无大相,小无小相,圣人原无分别。有分别者,正汝之情执耳。世谛即是俗谛。“世谛不坏”,犹言不坏世间相。
(申)三,破世谛差别疑。
问曰:若约真谛,本无众相,故不论摄与不摄。若据世谛,彼此差别,故不可大小相收。答曰:若二谛一向异体,可如来难。今既以体作用,名为世谛,用全是体,名为真谛,宁不相摄。
甚矣凡夫之处处著也!初则计凡圣不同,次则计性相有异,今又计体用不融。问曰:约真谛言,本无众相,即不必论摄与不摄。约俗谛言,事相有别,即不可言大小相收。不知真俗二谛,假名有二,本体是一。盖全真谛之理,成世谛之用;全世谛之用,即真谛之理,二谛本来融通。若二谛一向不融者,汝生疑难可也;既是全体起用,名为世谛,全用即体,名为真谛,岂不可论相摄乎?
(申)四,破世谛摄事疑。
问曰:体用无二,只可二谛相摄。何得世谛还摄世事?答曰:今云体用无二者,非如揽众尘之别用,成泥团之一体。但以世谛之中,一一事相,即是真谛全体,故云体用无二。以是义故,若真谛摄世谛中一切事相得尽,即世谛中一一事相,亦摄世谛中一切事相皆尽。如上,已具明此道理竟,不须更致余结。
此又执理事而疑事事也。问曰:体用无二,只可言二谛相摄。何得偏就世谛,而云事事相摄耶?不知体用无二者,非如泥团之与众尘。夫揽(集合也)尘成团,似乎无二矣;然泥团是集众尘而成,非一尘能成。真谛之体,固摄世谛之一切事相,然而举世谛中之一事,亦莫不具足真谛全体。如举一事,举一一事,亦复如是具足真谛全体,非具少分。是之谓体用无二。以是义故,真谛既摄一切事相得尽,复一一事相,莫不具足真谛全体。故一一事相,各摄一切事相得尽也。如上来所说毛孔事像等,已具明此理,勿须更疑矣。须知世谛当体即空,所以一一事相,互不相乖。譬如虚空,不拒诸相发挥,故诸相亦不互拒发挥也。此中以泥团喻真谛,以众尘喻世谛,乃是异喻,故曰“非如”。盖就泥团众尘克实论之,实为合众尘之别质,成泥团之幻用。而今云揽众尘之用,成泥团之体者,盖约貌似为言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