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与一神教005(第3页)
[48]弗雷泽(1911b,第140页),摘自马里纳(Mariner,1818,第1卷,第141页)。
[49]弗雷泽(1911b,第142页),摘自博亚士(Boas,1890,第643页以下)。
[50]弗雷泽(1911b,第143页),摘自泰特(Teit,1900,第332页以下)。
[51]弗雷泽(1911b,第144页),摘自布卢门特里特(Blumentritt,1891,第182页)。
[52]在本文前部我曾将她的“无法容忍感”与塔布进行比较的那位患者曾告诉我,无论何时她只要在街上见到有人身穿丧服,她都会觉得义愤填膺,因为她认为应该禁止他们外出。
[53]弗雷泽(1911b,第357页),摘自一位西班牙观察者洛扎诺(1733,第70页)。
[54]弗雷泽(1911b,第360页),摘自多布里兹霍弗(1784,第2卷,第301页)。
[55]“Komplexempfi”,是荣格使用的一个相关术语。意为:词语联想实验。
[56]弗雷泽(1911b,第353页)曾提及对撒哈拉地区的图阿雷格人,作为由蛮族人自己做出的这一解释的一个例证。
[57]这恐怕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他遗体的某些部分仍然存在。
[58]在尼科巴岛(同上,第358页)。
[59]韦斯特马克(1906~1908,第2卷,第532页以下)。在脚注以及后来的正文中,作者列举了翔实而又极为适中的例证。例如:“毛利人认为,至亲至爱的人们可因死亡而改变其本性,即使是对他们从前爱过的人,也变得很恶毒[摘自泰勒(1870,第18页)]……澳洲土著人相信,在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死人都充满着恶意。因此,与他关系越是亲近的人越是害怕他[摘自弗雷泽(1892,第80页)]。……根据爱斯基摩人(thetralEskimo)的那些流行观念,死人起初是些怀抱恶意的幽灵,游**于村庄的四周,通过接触使人生病、倒霉甚至丧命;不过到了后来,人们认为这些幽灵得到了安息,因而不再害怕它们了。”(摘自博亚士,1888,第591页)
[60][参见本书中第三篇论文。]
[61][参见弗洛伊德《释梦》(1900a),标准版,第4卷,第248页以下。]
[62][参见弗洛伊德《释梦》(1900a),标准版,第5卷,第188页以下。]
[63][进一步的解释见第94页以下]原始民族的投射创造(projecteds)很像富有创造性的作家笔下的拟人手法;因为后者以各个个体的形式,将自己内心中躁动不安、互相对抗的本能冲突呈现于外。
[64]在对那些恐惧(或童年时代曾恐惧)幽灵的神经症患者进行精神分析的过程中,常常有可能不费什么气力就能表明,幽灵是患者父母的化身。参见与此有关的一篇文章《**之鬼》。在这篇文章中,有关的人物并不是患者的父母(他们已去世),而是具有**意义的其他什么人。
[65]参见我对阿贝尔的《原始词的对立意义》一文的评述(弗洛伊德,1910e)。
[66][例如,法语中的“良知”(ce)一词就含有双重意义,德语中“良知”一词是“Gewissen”,其词根与“wisse”(自觉)相同,同时也与本段落及下一段落中用于比较的“gewiss”(肯定,满有把握地知道)一词相同。]
[67]与塔布有关的那种罪恶感丝毫不会因触犯是潜意识的而有所减轻[参见前文的例子]。在希腊神话中,也有一个有趣的、与此相类似的例子:俄狄浦斯之罪并不因肇事者无知甚至有违其心意而有所减缓。
[68][值得注意的是,弗洛伊德关于良知和焦虑的根源及本质的观点,在后来的著述中有很大的修改。至于这些后来的观点,可见《精神分析新论》(1933a)中的第31讲和第32讲。]
[69][本文中塔布与强迫性神经症间众多的比较点在《对鼠人的分析》(1909d)中已有详述。弗洛伊德在《处女的禁忌》(1918a)一文中对塔布这一主题做了进一步的讨论。——关于人类对待死亡的态度问题,还可见《对目前战争与死亡的看法》(1915b)一文——64页中有关注意的阐述在标准版第5卷中的《释梦》(1900a)一书的第七章(四节)的一个小节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性冲动与社会构成间的直接对立在标准版第18卷中的《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1c)一书的第十二章第四节中得到详细的阐述。]
[71]参见泰勒(1891,第1卷,第425页)、冯特(1906,第142页,第173页)和马雷特(1900,第171页)。
[72]“Naturphilosophie”即谢林(Sg)的泛神论哲学。
[73]冯特(1906)第四章,“心理表象”。
[74]参见冯特(1906,第四章)、斯宾塞(1893,第一部分),以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910~1911)中有关“物活论”、“神话”等词条。
[75]由泰勒摘录(1891,第1卷,第477页)。
[76][原文是“Zauberei”和“Magie”。]
[77]“巫术”和“法术”曾被视为等义词。1979年版的《辞海》对巫术的释义是“利用‘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某种愿望的法术”。1993年版的《英汉大词典》将magic译成“魔法,法术,巫术”,将sorcery译成“巫术,妖术,魔法”。然而,巫术和法术之间确实存在着细微的差异。根据1981年版的《宗教词典》和1989年版的《辞海》,法术是以主体自身的特定动作来影响或控制客观对象的意图,而巫术则意在借外力(某种“超自然力”)来影响或控制客体。基于这一理解,我们将本文中的magic译作法术,将sorcery译作巫术。——中译者
[78]如果以嘈杂的声音或以大喊大叫来吓走神灵,那么这种行为则纯属巫术;如果以控制它的名字的方式来逼迫神灵的话,那么人们是在用法术来反对神灵。
[79]《圣经》禁止用任何活物来做偶像,可能并不是要反对塑造术,而是希望使法术失去一种手段(tools),因为希伯来教痛恨法术。参见弗雷泽(1911a,第1卷,第87页)。
[80]弗雷泽(1911a,第1卷,第251页),摘自巴切勒(Batche1or,1901,第333页)。
[81]弗雷泽(1911a,第2卷,第98页),摘自威尔肯(Wilken,1884,第958页)。
[82]在索福克勒斯(Sophocles)中的《俄狄浦斯王》一剧中,也可见到这种类似的恐惧(例如,在序幕和第一歌队中)。
[83]弗雷泽(1911a,第7卷,第120页)摘自罗思(Roth,1896,第1卷,第430页)。
[84]homoеopathy源自希腊语homoopathiе,字面意义是“感觉的相似”。1800年德国医生哈勒曼(sHahnemann)首次使用该词来指医学上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顺势疗法。——中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