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朱元璋 小舅子取代咱了(第3页)
闻心则留在守灯堂,每日抚琴不辍。某日清晨,他将少女留下的玉佩轻轻置于琴弦之上。
琴声乍起,竟有女子嗓音悄然合鸣,唱的正是渔谣最后一段:
>“君归何处不思量,
>星落成海夜未央。
>若问相逢何日再,
>且看人间烟火长。”
他泪流满面,却笑了。
多年过去,忆亭遍布城乡,渔谣成为童谣、婚曲、战歌、葬礼序章。人们不再惧怕死亡,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还有人记得,爱就不会终结。
又是一个春日,守灯堂迎来一位盲眼少年。他摸索着走到碑林前,手指抚过“人间最贵是相看”一句,忽然轻声问道:“这里……是不是住着一位姐姐?我梦里总听见她在唱歌。”
旁边的孩童抢答:“当然啦!她是用歌声打败魔鬼的大英雄!”
少年微笑:“我想……我是来找她的。”
此时,一阵清风掠过,卷起几片花瓣,绕着他旋转三圈,轻轻落在肩头。
他仰起脸,仿佛感受到某种久别重逢的暖意。
而在遥远的地底,记忆之河静静流淌,河床深处,一朵从未见过的白莲悄然绽放,花瓣中央,隐约可见两个字??
**阿宁**。
没有人知道,那晚少女跳入井中后,并未完全消散。她的意识沉入记忆最底层,与千万段温暖回忆交融,最终孕育出新的承忆者之源。每一次有人真心呼唤逝者的名字,那朵白莲就会亮一分。
它不在世间任何角落,却存在于每一滴思念的泪水中。
某夜,慧贞静坐冰峰,忽见星轨异动。她掐指推演,脸色骤变。
“又要开始了么……”她低声呢喃,“制度不死,执念不灭。今日我们战胜的是永生梦,明日呢?明日会不会有人以‘幸福’为名,剥夺他人选择痛苦的权利?会不会有人打着‘集体记忆’的旗号,抹杀个体的真实?”
她望向南方,目光穿透千山万水,落在守灯堂那盏永不熄灭的灯笼上。
“灯还在。”她轻语,“那就够了。”
风雨或许还会再来,黑暗也许再度降临。但只要还有人愿意为逝者敲钟,为爱流泪,为记忆歌唱,光明就永远不会真正熄灭。
因为真正的灯,从来不在墙上,而在人心深处。
某年冬至,大雪封山。一位老妪领着孙女来到守灯堂,指着碑林中最年轻的一块石碑,教她读上面的文字:
**“她不曾留下姓名,却让天下人都记住了如何说再见。”**
小女孩仰头问:“奶奶,她冷吗?”
老妪抱住她,轻声道:“不冷。你看,每年春天,都有风吹过她的碑前,那是她在拥抱每一个想她的人。”
屋檐下,铜铃轻响。
仿佛回应。
仿佛低语。
仿佛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正悄悄开始下一个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