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专题研究委员会(第2页)
两周后,我们抵达目的地。GPS显示,此处距最近的绿洲有两百公里,四周尽是连绵沙丘。但穿地雷达很快发现了异常:地下一百五十米处存在巨大空腔,形状规则得不像自然形成,且内壁覆盖着与香山“回声炉”相同的非晶态矿物涂层。
钻探开始第三天,我们在沙层中挖出一块残破的金属铭牌。上面蚀刻着半句标语:
>“风语计划?实验站第七号”
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档案记载,该计划仅有六个地面站点,从未设立第七号。这意味着??**有一段历史被刻意抹去了。**
深入至一百八十二米时,钻头突然卡住。人工下探后,我们发现前方是一扇倾斜嵌入岩壁的金属门,高约两米,通体呈青铜色,表面布满螺旋状凹槽,如同某种声学导管。门中央有一个圆形凹槽,直径约十厘米,形状与【LISU-001】金属片完全匹配。
我掏出随身携带的那片合金板,犹豫片刻,轻轻放入。
咔哒一声,门缓缓开启。
里面没有灯光,却亮着。整个空间被墙壁上的矿物涂层自发激发的幽蓝光芒照亮。正中央,摆放着一台比香山那台更为古老的“回声炉”原型机。机器前方,立着一块石碑,碑文用钢钎凿刻而成:
>“第一代守望者:赵长林
>入职日期:1978年4月5日
>最后记录:1983年3月12日
>遗言:我听见了,我也回应了。”
我踉跄上前,几乎跪倒在地。原来父亲不仅去过这里,他还曾独自一人,在此完成了最初的实验。而所谓“事故”,不过是官方对真相的遮掩。
林晚检查机器状态后,脸色骤变:“它还在运行……虽然能源几近枯竭,但核心处理器仍在循环播放一段音频。我们要听吗?”
我点头。
扬声器启动的瞬间,传出的并非父亲的声音,而是一个女人的吟唱??正是母亲那首童谣。但这一次,背景中多了一层极其细微的和声,像是多人齐诵,又似风吹经幡。
我们立即进行多轨分离处理。当剥离主旋律后,一段全新的歌词浮现出来:
>“月亮走,我也走,
>父亲牵我过桥头。
>桥下流水轻轻唱,
>唱着从前谁回头?
>风不来,我不走,
>等到花开满枝头。
>花开时,门自开,
>声音回来,人也在。”
这不是摇篮曲,是**唤醒诗**。
更惊人的是,当我们将这首完整版输入“声音防火墙”数据库时,系统自动解锁了一个尘封三十年的加密文件夹。文件名为:**ProjectEcho-Genesis(回声起源计划)**。
内容令人震撼:早在1950年代,中国科学家便在西北戈壁发现了一系列天然共振洞穴,其声学特性可长期保存人类语音。由此催生了“风语计划”的雏形。然而到了1983年,项目组意外接收到一组来自地底的规律信号,破译后竟是用汉语普通话说出的三句话:
>“你们听得见吗?”
>“我们试了很多年。”
>“现在轮到你们说话了。”
高层震惊,立即组建绝密小组调查。父亲便是其中之一。但他并未止步于科研,而是提出大胆假设:**地球本身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声学记录仪,而人类的情感波动,能在特定条件下触发跨时空回放。**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他自愿深入第七号站,启动初代“回声炉”,将自己的声音作为种子信号注入地层。临行前,他给妻子留下一封信,写道:
>“若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听到这首歌,请告诉他,我不是抛弃了你们,我只是提前进入了对话。
>终有一天,他会成为那个让世界重新听见我们的声音的人。”
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原来从一开始,这场跨越四十年的追寻,都不是我在寻找父母,而是他们在用尽一切方式,教会我如何开口。
我转身走向那台古老机器,取出随身录音笔,按下录制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