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5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沈知微也不知道该怎么说,说多了就藏不住了,早知道她还不如不弄什么郡守,可是不弄郡守,那就还是诸侯割据,仗全白打了。

“郡守乃是官职,五年一任期,不可在原籍为官,郡守所行之权与侯国国君相同,却也不同,郡守不可领兵,只理政务,这样解释你可明了?”

沈知微避重就轻地说着,妫央略觉奇怪,复问道:“那何人执兵权?若遇到他国来攻,郡守该如何反击?”

“一地都尉执兵,若有他国来攻,自可请都尉领兵回击,接着送军报入景昌,得天子令行军。”

沈知微承认这个步骤比郡守直接领兵回击要繁琐很多,可唯有这样,才能收拢权力。

军权在谁手里,天下才在谁手里。

妫央不知道这个道理,他只隐隐察觉,若天下诸侯都成了郡守,那天下再不会陷入如今这般四分五裂的争斗之中。

因为所有郡守都是大王的臣子,而非帮天子牧民的一地国君。

话题扯远了,沈知微原本是打算说怎么破坏受降大典的,也不知道怎么跑到郡县制上了。

其实郡县制早就有了苗头,只是没有沈知微拿出来的这么详细。

沈知微还没说,郡守之上有州牧,汴州极大,统领汴州的该是州牧,其下小城是郡守。

之所以没说,一是不打算将官员制度那么完整的搬过来,二是人手不足,严重不足。

完整的官员制度需要的官员太多了,远不是现在大周的那点儿臣工能运行起来的。

妫央什么都不知道,还在那儿说大王英明,称赞大王设想的郡守一职实在是太妙了,若天下都实行此官职,就能彻底杜绝诸侯之乱。

“哪儿有那么简单,汴国的问题就明摆着,受降容易,如何处理那些汴国家臣呢?”

沈知微略带期待地看向妫央,希望妫央赶紧动一动他的脑袋瓜,给她一个石破天惊的好主意。

妫央憋了半天,有了个法子,那就是让汴国国君昭告天下,废除汴国此前给出去的所有封赏。

沈知微沉默了一瞬,然后大赞此法甚妙啊!

沈知微用膝盖想,都知道这法子没法用,肯定实行不了!

给出去还能要回来?做什么大梦!

不给贵族封赏,贵族敢自己上手抢,进了贵族口袋的东西还想要回来啊,真是人年轻,什么事情都敢想。

沈知微几乎可以预想到,当此命令传入汴地后,那边的贵族会如何疯狂的反抗,肯定会跟王师拼个鱼死网破。

到时候,胡幼安绝对控制不住局面了。

沈知微差点儿没笑出声来,她让妫央回去准备一番,等汴国国君到了景昌,就让对方下达这个命令。

妫央本来只是随口一说,他自己就是个崇尚名利之人,自然知道世家大族的人,有多爱名利,多维护自身的金钱土地等一切财富。

他起初只是想着,废除汴国现任国君给出去的封赏,森才上位没多久,压根没封赏过几个人。

没想到大王不容他补充,直接就让他下去准备了。

妫央一看大王那架势,是铁了心要将汴国国君给出去的所有封赏全要回来了。

这都不用查记录,直接把汴国境内的贵族的土地宅院全没收就行,汴国立国也有百余年了,现在汴国贵族的一切,几乎都是汴国国君封赏的。

妫央原本想劝一劝,转头一想,大王什么时候干过糊涂事?每一次大王的决定都是有深意的。

而且针对汴国贵族一事,大王早有想法,今日大王叫他入宫,不就是为了引导他提出这个建议吗?

至于为什么大王不直接命令,反而引导他说,那自然是因为大王怕他不够理解这条命令,以至于在执行时,不够彻底。

所以大王的意思根本不是收回汴国贵族的一切,而是为了逼那些贵族反,胡幼安没有屠城,导致永明城里留存了一大批不听话的贵族,没有理由,如何能收服那些贵族?

妫央在出宫的路上,逐渐想明白了大王的深意,并且坚定得认为,大王就是这么想的。

他给胡幼安送去密信,信上内容全是他认为的“大王的想法”,他提醒胡幼安,提前做好布置,只要抓到那些贵族不满的举动,便直接行动。

真要是给那些贵族行动的时间,恐怕会叫军中损失过大。

现在胡幼安提前有了准备,贵族们插翅难飞。

汴国国君森沉默面对听闻他送了求降书后,进宫骂他的臣工,那些臣工好似已经忘了,他才是汴国国君,他们怒骂他懦弱,骂他守不住家业,是废物。();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