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48章 翰林院八大学馆和期刊(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学士不够可以找大学士。”

“朱国祯、黄立极、张瑞图不都在修史吗?他们完全可以做史学馆的翰林学士。”

“尤其是张瑞图书法精妙,还可以去艺术馆做学士。”

“实在不够的话,董其昌也是翰林出身,身份和造诣都足以做艺术学士。”

“朝廷这么多致仕官员,还怕找不到足够的人做学士?”

钱谦益听到这些名字,惊得险些要叫出来。

此时他才明白,为何皇帝说翰林学士不再限制品级,原来是想让大学士回去。

这些人做翰林学士的资格当然够,但是他们回去了,自己这个翰林院掌院怎么办:

这么多的致仕大学士,自己一个小小侍郎,根本就没法管。

所以他请求道:

“朝廷优待大臣,方才许大学士致仕。”

“他们回到翰林院,也不应承担更多事务。”

“臣以为可称他们为翰林大学士,不参与翰林学士集议。”

“招收学生之时,也应限制他们的弟子在翰林院做研究,避免结党营私。”

这是在避免致仕大学士影响翰林院的事务,朱由检对此无所谓,点头道:

“先生看着去办,拟出一个章程来。”

“现在可以让致仕大学士和老翰林发挥余热,把八大学馆建起来。”

“以后还要制定更严格的制度,避免学问不够的人滥竽充数成为学士。”

“例如学术馆就可以建个期刊,发表达到要求的论文,只有论文达到一定数量,才能评选学士。”

祭出了论文数量要求,朱由检兴致勃勃地道:

“这个翰林院学刊,还可以接收外人投稿。”

“凡是达到要求的,都可以刊登上去。”

“如果文章多了一份期刊发表不完,还可以让各个学馆成立子刊,发表该学科的文章。”

“特别优秀的文章,还可以发行单行本,甚至扩充为图书,每年评出优秀作品来。”

“朕会从内帑拨钱成立学术基金,专门支持学术刊物和图书出版。”

如同支持技术研发一样,朱由检挥手拿出十万两银子,专门用于八大学馆和学术期刊筹办。

希望以此规范大明的学术研究,建立期刊体系。

在他的亲手指导下,翰林院学刊开始创立。后续还成立了经学、史学、哲学、文学、政治、经济、艺术、学术等子刊,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

很多学术界的争论,都是从翰林院学刊开始。

例如前段时间经筵后,泛起的对《古文尚书》的质疑。

很多人从梅鷟的《尚书考异》出发,研讨其中的问题。

这类学问因为太深入,普通读者很少关注。报纸也不乐意刊登,很少发表这类文章。即使偶尔刊登,也只是给一些有名的学术大家面子而已。

如今,有了专门的学术期刊后,那些研究学术问题的人,顿时找到了聚集地。

他们在期刊上广泛讨论,相互取长补短。

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下,《古文尚书》真伪,越来越是明白。

大明的学术期刊以此为出发点,树立各种规范。经学等学问的研究,自此日新月异。(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