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49章 翰林院扩充和学者型官员(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翰林院改制,是朱由检深入掌控学术界的重要举措。

作为储才之地、大明培养储相的衙门,翰林院天然是站在朝廷立场的,并且亲近皇帝——

凡是不亲近皇帝的,在翰林院基本只能坐冷板凳。

得不到皇帝的认可,根本就没有成为大学士的机会。

很多翰林官员就是在讲读时获得皇帝欣赏,得到平步青云的机会。

孙承宗就是如此,他在担任日讲官时受到天启皇帝赞赏,很快就成为大学士。

钱谦益面对朱由检之所以显得软弱,就是因为他抱着入阁的念头。不可能像刘宗周那样,毫无顾忌地劝谏皇帝。

朱由检对翰林院官员,远比对科道官员放心,决定用翰林院掌控学术界。

至于为何用钱谦益,不仅是因为这个人听话。还因为朱由检要确立翰林院的风气,确保翰林官员不会走到歪路上去。

想着对翰林院的规划,朱由检向钱谦益道:

“翰林院要研究学问,但是研究学问的目的是什么?”

“先生对此可明白?”

钱谦益听到这番话,稍微一想就听出皇帝的用意,回道:

“翰林一途,谓之储相。”

“研习学问,自然是为了经世致用。”

“把圣贤的教诲,用于天下治理。”

朱由检点头颔许,认可道:

“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应该是翰林院奉行的道理。”

“翰林院也要引导学术界,更关注现实问题。”

“学术研究要学以致用,不可空谈心性,却无一策可用。”

这是再一次明确表达对心学、理学的反感,钱谦益面色不动,心中却十分喜悦。

有了皇帝这句话,他可以在翰林院光明正大地排斥心学、理学,谁让这两家经常争论心性。

只要翰林院贴上“经世致用”四个字,那就是实学培养人材的根据地。

甚至,因为翰林院学刊可以刊登外人文章,还能引导更多的人,倾向他的实学。

朱由检同样提到了这点,叮嘱道:

“翰林院对学术界的影响要加强,尽量把陈眉公这样的遗贤挖掘出来。”

“对于外来投稿要重视,每年举荐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

“不能再像陈眉公这样,已经七十多岁了,才到朝廷任职。”

钱谦益听得额头见汗,没想到皇帝对这件事如此看待。

他和朝野很多人都认为皇帝任用陈继儒是在任用遗贤,没想到皇帝却由此阐发,认为对人才的发掘不够。他作为有举荐职责的臣子,当然感到汗颜。

如今皇帝把这件事郑重提出,他也只能开脱道:

“陈眉公的贤名早已传出,只是神庙皇帝怠于政事,天启年间又有魏逆乱政。”

“故而直到今年,才被陛下任用。”

“陛下勤政爱民,朝野之人共见。”

一番话说得朱由检嘴角含笑,却仍坚持说道:

“陈眉公没有早些被启用,是因为没有展示才能的空间。”

“翰林院学刊就要发挥这个作用,让天下有才之士,发表文章策论。”

“若有可观之处,自然会被推荐上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