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8章 翰林院八大学馆和期刊(第3页)
新招收的庶吉士,在朱由检看来就相当于研究生。
他们将被分配到八大学馆,进行专门学习。
朱由检特意吩咐道:
“八大学馆,各由翰林学士负责,学士间无分高低。”
“今后翰林学士不限人数,基础级别是正五品,专门留在翰林院做研究,以资历和功勋晋升散官勋级。”
“其他不专注学术的翰林官员,则在担任讲读学士之后,外放出去做官。”
这是把做学术的和做官的分开,钱谦益疑惑道:
“如果翰林学士想做官,是否能转任实职呢?”
“外放出去的官员,能不能重新回翰林院?”
学者转任官员,后世也很常见。朱由检道:
“翰林学士学问深湛,做官自然是可以的。”
“但是因为没经过实职锻炼,只能任礼部系统的清贵之官。”
“外放后重新回翰林院任职,那就只能像先生这样,以礼部右侍郎身份,兼任翰林院掌院。”
钱谦益这下有些明白了,知道了两者间的分别。
不过他最大的认识,是觉得皇帝给了翰林官员在本院升迁的机会,不用必须外放出去做官。
这对内阁和礼部系统的后备人员培养是很有好处的,他作为这个体系的受益者,当然很是支持。
说实话,当今皇帝让翰林官员外出兼职,一些人是颇有非议的——
在他们看来清贵官员根本不需要做浊官,不用去做实职。
只是因为詹事府这个迁转机构被划入内廷,他们才不得不外放其他衙门才能获得升迁。
如今,皇帝多设翰林学士、并且以散官勋级提升他们的品级,这让钱谦益感觉又回来了,清贵官员仍旧能维持清贵。
所以他很是高兴地答应了这一点,打算按皇帝的要求改革翰林院。
不过朱由检对翰林院的改革,显然不止这些,他说道:
“翰林院以后实行导师制,庶常吉士考试入馆后,按意愿选择学馆、选择翰林学士做导师。”
“导师也可以选学生,每三年教导三到六个人。”
“学成之后可正式加入学馆专门做研究,也可以散馆后以翰林身份外放,兼职做地方官员。”
“入馆和散馆如何安排,都由翰林院掌院管。”
“但是也不能独断专行,要召集各学馆首席学士集议。”
“各学馆的事务同样如此,由翰林学士集议。”
这个集议办法,钱谦益能够理解。
但是导师制则让他有些迷惑,不知对自己是好是坏。
理论上说,他作为翰林院掌院,这一届的庶吉士都是自己选进来的,都能当作弟子。
但是这些弟子又要选导师,他们显然会和导师更亲近。
疑惑之下,钱谦益道:
“现在的翰林院官员多有外放兼职,恐怕找不到足够的学士。”
“是否能过几年学士积累够了,再实行导师制度?”
想要推迟几年,把自己的任期混过去。
朱由检当然不答应,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