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章 将闾的换血计划(第1页)
送走冯劫,书房内只剩下将闾一人。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将他挺拔的身影拉长,投射在冰冷的地面上。
将闾走到窗前,目光投向远处巍峨的宫墙轮廓,最终落在更远方,那片广袤无垠、潜藏着无数未知力量的大秦疆域上。
科举,这两个字的分量,远比他想象的更重。
它不仅仅是一种选官制度的变革,更是对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权力格局发起的挑战。
那些依靠血脉、荫庇、举荐而占据高位的世家大族,那些将官场视为自家后花园的门阀势力,他们会甘心吗?
绝无可能。李斯虽死,但滋生李斯的土壤还在。
不彻底铲除这片土壤,大秦这艘巨轮,迟早还会触礁倾覆。
他很清楚,父皇的支持是关键,但父皇毕竟重伤初愈,不可能事事躬亲。
真正将这“科举”二字从竹简上的墨迹,变为撼动帝国的现实,需要他,也只能依靠他自己。
而这条路,注定布满荆棘,甚至可能血流成河。
一股寒意顺着脊背升起,却又被胸中更炽热的决心驱散。
退缩?
绝无可能。
历史已经给了他一次机会,若不能抓住,他将无颜面对后世,更无颜面对自己。
夜色渐浓,将闾并未休息。
他回到书案前,目光沉静如水。
片刻后,他低声吩咐侍立在门外的亲卫:“传章邯、张洪奎、杜周,即刻来书房议事,不得声张。”
命令被迅速执行。
不多时,三道身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书房门口。
新任卫尉章邯,依旧是一身戎装,面容刚毅,眼神锐利如鹰;
罗网统领张洪奎,黑衣罩体,气息内敛,仿佛融入了阴影;
治粟内史杜周,则换上了一身崭新的九卿官袍,脸上还带着几分初登高位的拘谨和疲惫——显然,这位新任财神爷已经开始为大秦的钱袋子操心了。
“都坐。”将闾示意。
三人依言落座,书房内气氛瞬间变得凝重。
他们都是将闾绝对的心腹,深夜密召,必有大事。
将闾没有绕弯子,直接将下午与父皇、以及刚才与冯劫商议的“科举取士”之策,更为详尽地向三人阐述了一遍。
从科举的核心理念,到具体的考试层级——县一级的初试,郡一级的复试,咸阳的京试,以及最终由皇帝或监国亲自主持的殿试,层层选拔,唯才是举。
再到考试科目的设置,不仅限于儒家经义,更要包含律法、算学、策论乃至格物等实学。
最后,他强调了首次“恩科”的紧迫性,必须在一年内,为朝廷选拔出第一批急需的人才。
随着将闾的讲述,书房内的空气仿佛一点点凝固。
章邯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剑柄;
张洪奎低垂着眼帘,只有偶尔闪过的精光,显露出内心的不平静;
杜周则瞪大了眼睛,嘴巴微张,那表情仿佛在说:“殿下,您是认真的吗?这……这动静也太大了吧!”
待将闾说完,书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殿下,”最先开口的是杜周,他小心翼翼地组织着措辞,生怕触怒了这位行事愈发莫测的监国公子,“此法……可谓石破天惊。若真能推行,确能为我大秦发掘无数遗珠。只是……”
他苦着脸,那张精于计算的脸上写满了肉疼:“只是这层层考试,从县到郡再到咸阳,所需考场、官吏、笔墨纸砚,还有那些贫寒学子的盘缠资助……这……这简直是个无底洞啊!臣粗略一算,光是这第一次恩科,怕是……怕是比南征大军的粮草耗费还要惊人!国库……国库它……”
他几乎要捂住心口了。
将闾看了他一眼,并未动怒,反而觉得有些好笑。
这位杜内史,真是三句话不离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