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章 科举应运而生(第2页)
他看向嬴政,语气恳切:“父皇,科举制的真正意义,在于打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固有格局。让天下读书人,无论出身,都有机会通过公平竞争,凭借真才实学报效国家。如此一来,人才将源源不断涌现,且这些人感念的是朝廷的知遇之恩,忠诚的是陛下与大秦,而非某个世家、某个权贵。长此以往,世家门阀对朝政的把持,自然瓦解。这,才是真正的强国固本之道!”
这番话,如同一道惊雷,劈中了嬴政的心坎。
打破世家把持。
让天下人才忠于皇权。
这不正是他梦寐以求,却又难以彻底实现的局面吗?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虽以军功爵制打破了部分旧贵族的垄断,但新的权贵阶层和地方豪强势力依旧盘根错节。
李斯一案,更是暴露了这些盘踞在朝堂内外的势力是何等可怕。
他一直苦于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依靠帝王心术勉力平衡。
而将闾提出的科举制,似乎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釜底抽薪的道路。
虽然这制度听起来匪夷所思,推行起来必定困难重重,甚至会引发剧烈的反弹。
但其潜在的巨大收益,对巩固皇权、削弱世家、真正实现中央集权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嬴政粗重地喘息了几下,苍白的脸上泛起一丝异样的红晕。
他死死盯着将闾,仿佛要将这个儿子看穿。
扶苏听了将闾的解释,虽然仍觉得此事太过激进,但也不得不承认,若真能如将闾所言,其利远大于弊。
尤其是“忠于陛下与大秦,而非某个世家”这一点,让他这个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影响的皇子,深以为然。
“父皇……”扶苏看向嬴政,想听听他的决断。
嬴政闭上眼睛,沉默了良久。寝殿内只剩下他微弱而急促的呼吸声。
当他再次睁开眼时,那双饱经风霜的眸子里,已经充满了决断和不容置疑的威严。
“好……”嬴政的声音依旧沙哑,却带着一股斩钉截铁的力量,“就依你所言……推行……科举!”
他看向将闾,眼神复杂却带着前所未有的信任:“此事……关乎大秦国运……由你……全权负责推行!朕……准了!”
他不想再看到那些世家大族把持朝堂,互相勾结,甚至胆敢将手伸向皇权。
科举,这柄看似温和的刀,或许能斩断那些盘踞在大秦身上的毒瘤。
“儿臣,遵旨!”将闾深深叩首,语气沉稳,心中却涌起万丈波澜。
历史的车轮,从这一刻起,将要驶向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