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章 科举应运而生(第1页)
将闾的声音沉稳,“儿臣的想法或许有些……惊世骇俗,甚至可能触动不少人的根本利益。”
他这般一说,反而勾起了嬴政和扶苏的好奇心。
嬴政虚弱地扯了扯嘴角,眼神里却透着一股“朕倒要听听有多惊世骇俗”的意味:“但说无妨。这朝堂之上,还有什么比李斯谋逆更惊世骇俗的?你小子捅破天,朕也不会觉得奇怪!”
这话带着几分帝王的调侃,也显露出他对将闾行事风格的了解。
扶苏也忍不住催促道:“九弟,你快说吧。如今朝中空缺亟待填补,若有良策,正当其时。”
将闾点了点头,不再铺垫,直接抛出了那个在他心中酝酿已久的方案:“父皇,长兄,儿臣以为选拔人才,不应再局限于旧有的世家举荐、学宫遴选。我大秦疆域辽阔,黔首亿万,其中必有无数遗珠散落乡野,或因出身寒微,或因无人引荐,而埋没终生。此乃国之巨大损失。”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儿臣提议,推行一种全新的选官制度,名曰——科举。”
“科举?”嬴政和扶苏同时皱起了眉头,这个词汇对他们而言,全然陌生。
“何为科举?”嬴政追问道,声音虽弱,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探究。
“科举,便是分科目考试,以才学定高下,以文章论优劣。”将闾解释道,“朝廷设立固定科目,如经义、律法、策论、算学等,定期昭告天下,凡我大秦子民,无论出身贵贱,皆可报名应试。朝廷统一命题,统一评卷,择优录取。成绩优异者,便可授予官职,为国效力。”
此言一出,寝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嬴政浑浊的眼眸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光芒,随即是深深的思索。
扶苏更是直接愣住了,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以考试选官?
不问出身?
这……这简直是颠覆了千百年来的传统!
自古以来,官位要么是世袭罔替,要么是依靠门第、依靠人脉举荐,要么是从稷下学宫那样的顶尖学府里挑选。
将闾这所谓的“科举”,等于是将选官的权力从世家贵族手中夺走,交给了考场上的笔墨和才学?
“这……这……”扶苏率先回过神来,眉头紧锁,“九弟,此法固然能打破门阀之见,广纳贤才,但……恐有诸多不妥之处。”
嬴政没有说话,只是目光锐利地盯着将闾,示意扶苏继续说下去。
“其一,天下之大,郡县遥远。若要推行科举,那些偏远之地的学子,如何千里迢迢赶赴咸阳应试?路途艰险,耗费巨大,恐非寻常人家所能承担。如此一来,岂不是又将寒门子弟拒之门外?”扶苏提出了第一个现实问题。
“其二,九弟方才所言,科举乃定期举行。若以三年为期,则远水解不了近渴。如今朝中因李斯案空缺数十要职,政务繁杂,等不了三年五载才有人才补上。眼下之急,又该如何处置?”
扶苏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这两个问题都切中要害。
将闾似乎早有预料,从容应答:“长兄所虑极是。关于路途遥远,儿臣以为,科举不必一步到位,只在咸阳一地举行。可效仿军队编制,分层级进行。先在各郡县举行初试,名为‘县试’或‘郡试’,选拔出本地的优异者。这些人再由官府资助部分盘缠,赴咸阳参加更高层级的‘京试’乃至‘殿试’。如此,既能筛选人才,亦可减轻学子负担。”
“至于眼下空缺……”将闾继续道,“科举并非一蹴而就。初次推行,可设定一个较短的准备期,比如半年或一年后,举行第一次‘恩科’,专门用于填补此次空缺。在此之前,部分次要职位,可暂由副职代理,或从现有恪尽职守、能力尚可的官吏中择优拔擢,以解燃眉之急。但这只是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