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第1页)
他能够想到生民福祉乃是每一位官员士大夫的责任,甚至敢于当着百姓们的面,当着数众官员的面,说出这般反问己躬的话来。
这样的见识和胆气,自己从来没有过,将来,有可能会有吗?
曹子墨双眼沉沉的望着卓然于群的少年郎,半晌方沉重的深深一揖:「愿共勉。」
「先之劳之,行而无倦。愿共勉。」
评审席上,孟时闻孟先生当先站起,看着让自己引以为傲的学生,一字一顿,用足了气力念诵。
「愿共勉!」
雎阳书院杜学正与寇主讲,随之站起,嗓音微哑却响亮有力。
「愿共勉!」
「愿共勉!」
「……」
台下幕后的雎阳书院学子们,从刘和桂丶郑名,江铭丶崔向明起,纷纷念诵起来。
冬日寒风刺骨,但每个人的心中激荡着汹涌的热流。
他们热烈的眼神,看着台上雎阳书院的中心王景禹,又掠过每一个近在咫尺的平阳城百姓。
仿佛在说:今日我们为你们丶为万千生民,在此起誓!
「好……」「好。」「好!」
百姓们受此感染,叫好之声自四面八方响起,最终汇成了整整齐齐的,对为他们而起誓的学子们的回应。
崔瀚见得此般情形,州学曹子墨发起的这一论辩,谁输谁赢已然分明的不能更分明。
就眼下台下局面,以及台上双方教授丶监查官丶评审的反应,今日州学与雎阳之局,在平阳城上下,乃至各方士人官署眼中,所能掀起的舆论飓风,已经达到了他的预期。
吴戴安所凝注在此次论战当中的期望,亦足以实现。
好在雎阳书院这王景禹,并非一味煽动之辈,最终还是将局面往回收住了许多,使得此一场论辩刚好控制在众议沸腾丶却落叶归根于为学为官之德行根本上,足以劝慰百姓人心!
此时收场,确为再好不过的时机。
他有些怜悯的看了看州学席位上,那羞愤欲泣的谷明坤,以及有苦也只能和血吞进自己肚子里去的八位教授。
既是你们自己不争气,也怪不得州衙和吴知州了。
最后,他再次意味深长的看了雎阳书院这位叫做王景禹的学子。
若不是亲眼所见,怎能相信这样一个十五岁的年轻学子,竟然有着如此的学识与魄力!
这就是当年他亲自点选而出的府试案首,自己的确没有看错!
若非那些临南县上下纠葛,自己本该与他有着极亲厚的关系才是。
可惜……
嫌隙已生,他在仕途之上,一路得吴戴安提携,早已牢牢的打上了吴戴安的印章,与王景禹已然没有了建立亲厚关系的基础。
而今后他崔瀚想要再得一此等才识的子弟,怕是难了。
他走到台前,朗声对着台上台下:「雎阳书院这一问问的好!咱们太康州吴知州,正是看到了私学学子们解额一事之上所承受的不公,才有了今日这一场两方论战!雎阳书院,果然不愧是万学之始,竟能此少年英才,诸位学子们亦有着此般为生民立命的志向与赤诚之心!此一策辩,从出题到论辩,都实在是精彩,令人大开眼界!咱们满场的老学究,竟然无一是这年方十五的书院学子的对手啊。」
「崔某,乃至吴知州与严通判,皆为我太康州得此英才,感到由衷的快慰!」
「既是自由论战,至此胜负已分,雎阳书院一名学子,对论州学学子及诸位教授,可谓论定干坤。论辩这一场,州学你们就算是输了整场。至和九年太康州庚子文会,雎阳书院三场当中胜出两场!」
说到这里,连崔瀚自己都莫名的带出了久违的激动:「至和十年发解试,所有解额无分官私,凡我太康州注籍之学子,皆可公平参考!」
第86章
在石康丶张蕴长等人,自锁院处归来时得知这个消息,石康一口老血差点当场喷出来。
好哇,吴知州和严通判一个个乐见其成。
甚至最终雎阳书院论辩胜于州学,吴戴安兑现承诺,要在至和十年的解试当中,彻底免除官私之分,叫所有注籍学子一并依据排名来定是否得解。
这是生生的把州学的骨肉切割走,带着州学的鲜血去饲喂私学,去给吴知州的前程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