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3章 正治格局(第2页)
想法很有创意,融到一块儿看他们怎么斗!
有任老支持,金河系大佬何朝迅怎么想就无所谓了,况且两案从案发到结案已让他焦头烂额、损兵折将,接下来要考虑的事很多,顾不上小打小闹、一城一池得失。
翁敏婕因为人事议题在蓝京面前碰了好几次壁,每次都以失败告终,闹得都有心理阴影,明知“引进人才计划”对本土干部冲击太大也不敢多说,悄悄怂恿毕国治反对。
你反正任期满了留不下来,姓蓝的、姓陆的早就想换人,干脆撕破脸吼两嗓子!
翁敏婕如斯道。
毕国治看穿她自己不敢又想把事搅大的心理,却也有自己的考虑:如她所说明年任期一到八成要换岗,换到哪儿不是自己烦心的事,省里那位靠山自然会据理力争,也会择机作出调整,蓝京虽是省委常委也只能决定自己不当常务副市长,却无法决定自己的去向。
金河这块地盘,远不是蓝京能够真正做主。
毕国治怎么盘算呢?他本人在金河的正治资产,更确切说在本土、金河系阵营里的影响力,即使后面淡出一线乃至全退,仍能庇佑家族和嫡系亲信力量牢牢扎根省城。
从这个角度立场出发,他要做的与翁敏婕其实一个方向,即拒绝唯蓝京马首是瞻,处处顶着干,防止这家伙刻意分化打压本土干部、削弱金河系势力,因为大人物把自己放到这样的位置为了什么?
就是关键时刻维护金河系利益!
毕国治没拉老搭档王定诚一块儿,随着任期将满,他俩之间也面临微妙的竞争关系——传统做法省城书记市长均为交流干部时,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组织部长就任用本土干部,这样既发挥权力制衡作用,又一定程度确保本土干部上升通道顺畅。
王定诚很担心毕国治惦记着自己的位置,因为任期满了之后还想多赖两年再转人大;毕国治有没有惦记呢?肯定的!本身就是二选一嘛,要么靠前半步当市委副书记,要么靠后半步转任宣传部长或统战部长之类。
由此一来心就不齐了,不能指望王定诚与自己共进退。
毕国治权衡再三,独自来到蓝京办公室,坦率直白地说:
“蓝书记,市委办传阅的‘人才引进计划’我已看过,它是草案,最后又有‘欢迎提出不同意见’之词,我也就实话实说,若有得罪冒犯之处请蓝书记海涵。”
蓝京微笑道:“谈工作哪来的冒犯,国治市长但说无妨。”
毕国治道:“从内心来讲当听说蓝书记调到金河,金河整个班子非常期待的,蓝书记在围城取得的经济成绩有目共睹,大家都期待金河也突破发展瓶颈取得历史性突破,可惜……唉,可能真的时运不佳吧,偏偏碰上新材料产业园案,彭绎书记又……继而牵扯了蓝书记相当大的精力,案子查到现在总算了结,可蓝书记对金河干部的印象也一落千丈,所以才有这份人才引进计划的出台,大致脉络就是这样吧?”
“请继续说。”蓝京不置可否道。
“纵观每个城市的发展,到一定阶段总难免出现根深蒂固的地方势力、手眼通天的利益集团,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网,”毕国治道,“必须承认人才引进计划推出的契机刚刚好,是时候打破一些无形的屏障与壁垒,把有识之士、有才之人纳入进来,输送新鲜血液,注入活力与生机……”
蓝京道:“看来我们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毕国治点点头,续道:“不过步伐是否迈得这么大这么快——每年保持50至80位位处级及以上干部交流名额,三年内形成主要市直单位、区县领导班子至少有一位跨市交流领导,我有不同看法……”
蓝京平静地说:“达不到这样规模和深度,打破固有权力和利益格局就是一句空话,真理依然掌握在少数本土系干部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