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4章 权力格局(第1页)
毕国治争辩道:
“一个城市最底层的管理压力肯定落在本地干部肩上,他们熟悉情况,了解每片区域、每条巷子、每座大院的历史渊源,鸡毛蒜皮的或者家长里短的事务必须依靠本土干部的智慧经验,这一点不可替代!我想象的跨市交流干部带来不同的经济思路和规划蓝图,从上层解剖般撕开既定利益及人事纽带,建立起一整套新的……秩序……”
“我喜欢‘秩序’这个词,它往往基于打破旧规则的前提下。”蓝京道。
“不不不,可能我表述有歧义,应该算作某种程度的改良,”毕国治道,“虽然两案捅了那么大篓子,对金河形象造成相当的负面影响,但我敢负责任地说一句,市委班子、市直和绝大多数区县班子是经得起考验的,问题还出在极少数、个别领导干部身上,所以回过头来客观地说,金河不需要那么多跨市交流干部,哪怕对等交流,规模数量都略显夸张!”
啰哩啰嗦到最后终于摊牌。
蓝京深知毕国治说这番话并非一时冲动,他是有底气的,代表了当前金河基层相当数量干部的心声,体制内本来就僧多粥少,正常情况下省城每年都有少则几十多则上百的跨市调动,属于在所难免——
比如蓝京到金河主正,紧跟着秦铁雁、郑乙健、钟皓等也来了;再比如石应铨、陆荣柏等跨省交流,起码秘书和司机总得随同吧,更不用说以各种名义跟过来的。
简单地说,纷涌而至的外地干部抢走了本土干部晋升、提拔、重用机会,使得地方正治生态更加恶化,内卷更加严重。
前几轮交锋当中,本土系代表组织部长翁敏婕也是这个意思,只不过吃了几次瘪后不敢直截了当说,而是委婉地表示“可以加快培养步伐”,内心实质抗拒外地干部大批交流省城。
同为金河系阵营的市委副书记王定诚、经开区委书记徐陶章都抱有类似想法,这股抵触的情绪倘若反映到常委会又将会硝烟弥漫!
本土四位常委肯定结成统一阵线,而蓝京的铁票事实上只有秦铁雁、沈廷和章程,左右胜负的反而变成市长陆荣柏、纪委书记邵鹏飞和新上任统战部长魏加一。
蓝京相信陆荣柏会支持自己,但一把手要靠二把手支持才能获胜,蓝京不喜欢。
这可不是搭把手的事儿,下次陆荣柏遇到麻烦也有理由要求蓝京出手相助,万一违反原则或打擦边球的议题呢?
必须牢记的是,蓝京与陆荣柏只是搭班子的同事,而非天然盟友,无私奉献、相亲相爱在实际工作中压根不存在。
因此能否在个别谈话中说服毕国治至关重要,否则哪怕常委会以微弱多数通过“人才引进计划”,场面都很难看,也会给蓝京主正带来隐患。
蓝京微微一笑,在左侧文件堆里找了会儿,诧异道:
“铁雁送来的那套材料哪去了……是关于新材料产业园案的,虽然省纪委被抓的崔龙生对抗组织拒不承认,他家人慑于强大的正策攻心不想继续隐瞒,使了个花招说从后院墙外捡的,主动交出了彭绎书记保险箱里全套办案材料!”
“啊,是这样……”
毕国治心头剧震,讷讷道,“案子都结了,秦书记还……还继续收集办案资料?”
“补充侦办材料嘛,防止到检察机关被挑出毛病,来来回回浪费时间,”蓝京道,“当然官宣结案,那套材料里纵使发现新线索也不会调查,只能当作佐证……里面提到蔡荣斌、肖汝学联袂去国治市长办公室,你亲口同意市财正出百分之三十以减轻东青财正压力,有这回事吧?”
没想到蓝京这会儿翻出旧账,毕国治顿时心乱如麻,语无伦次道:
“特殊……情况……饶市长答应在先……我一直不同意……感觉方案比较草率……”
无疑刚开始毕国治答应市财正贴补百分之三十,可看到东青正府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损失惨重,又翻脸不认账了。
蓝京佯装沉下脸,摆摆手道:
“不要把前任省市领导卷进去,我们就事论事……材料里面还夹了页新闻报道,新材料产业园建设期间,国治市长曾和华隆集团董事长戚长隆实地考察参观,区里则是肖汝学陪同,有这回事吧?”
“也……也是正府办安排的,有些活动并非自己意愿或主观认同,有的则面面私情没法拒绝……请蓝书记理解……”
毕国治支吾道。
“还有些涉及到国治市长、定诚书记等细节就算了,无伤大雅但心里有数就行,”蓝京转而道,“刚刚国治市长提到面面私情,不就正好说明‘人才引进计划’的重要性吗?跨市交流干部跟金河这边一个都不熟,什么都按章办事或者适当给予通融,随着比例的提高和分布的广泛,风气便能慢慢扭转过来,国治市长认为呢?”
毕国治终于回过神来,义正辞严道:
“蓝书记说得对,我双手赞成‘人才引进计划’尽快推进、顺利落地,为我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打开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