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关于国家起源和历史进程的新认识(第3页)
[54]毛泽东读《新唐书·马周传》,称马周此论是“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235页。
[55]《旧唐书·朱敬则传》。《新唐书·艺文志三》“杂家类”著录:“朱敬则《十代兴亡论》十卷。”《旧唐书·经籍志上》“杂史”类作《十代兴王论》,误。
[56]《帝王略论》,全书已佚,现有敦煌残本及日本镰仓时代抄本(存一、二、四卷)。
[57]参见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
[58]魏徵等:《隋书》卷二《高祖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6页。
[59]魏徵等:《隋书》卷四《炀帝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5页。
[60]魏徵等:《隋书》卷七十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36页。
[61]魏徵等:《隋书》卷七十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36页。
[62]参见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卷三《君臣鉴戒》。
[63]参见吴兢:《贞观政要》卷四《教戒太子诸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25页。
[64]魏徵等:《隋书》卷七十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36页。
[65]以上所引均见魏徵等:《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71~673页。
[66]刘昫等:《旧唐书·吴兢传》记:吴兢卒于玄宗天宝八年(749年),“时年八十余”。《新唐书·吴兢传》记:吴兢卒时,“年八十”。综观二说,知吴兢当生于唐高宗总章三年(670年)。下引凡未注明出处者,均见新、旧《唐书》本传。
[67]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二《刘子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20页。
[68]见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正史类、杂史类、起居注类、目录类,卷五十九《艺文志三》兵书类、医书类,《艺文志四》总集类。
[69]《贞观政要》的成书与进呈,约在玄宗开元后期或开元、天宝之际。吴兢在《上〈贞观政要〉表》中说:“臣愚比尝见朝野士庶有论及国家政教者,咸云:若陛下之圣明,克遵太宗之故事,则不假远求上古之术,必致太宗之业。故知天下苍生所望于陛下者,诚亦厚矣!”这几句话所反映出来的社会背景,颇不像是开元前期、中期的所谓“开元盛世”,而倒很像是开元后期的政治环境。吴兢在《上〈贞观政要〉表》中还说:“昔殷汤不如尧舜,伊尹耻之;陛下倘不修祖业,微臣亦耻之。”这种口气,只有那些具有相当地位和影响的地方官员和朝廷官员,才有可能对皇帝这样说话。吴兢在开元末年至天宝初年从邺郡太守、相州长史入为恒王傅,由一个封疆大吏升为恒王李赪(后改名李真)的老师。恒王李赪(真)是唐玄宗第二十七子,“授右卫大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地位是很显赫的。《贞观政要》一书很可能是吴兢在这个时期最后写成和进奏的。
[70]魏徵等:《隋书》卷六十六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67页。
[71]刘昫等:《旧唐书》卷十八下《宣宗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45页。
[7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宣宗大中二年”,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第8032页。
[73]《贞观政要》为历朝统治者和史学家所重视。《辽史·萧韩家奴传》记:辽兴宗“又诏译诸书,韩家奴欲帝知古今成败,译《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又,《金史·熙宗本纪》记,熙宗对臣下说:“朕每阅《贞观政要》,见其君臣议论,大可规法。”元人戈直更是“荟萃众本”考订言释,并采唐以后“诸儒之论”附于《贞观政要》之后,刊刻行世,戈直作序说:“《贞观政要》者,唐太宗文皇帝之嘉言善行、良法美政,而史臣吴兢编类之书也。自唐世子孙既已书之屏帷,铭之几案,祖述而宪章之矣。至于后世之君,亦莫不列之讲读,形之论议,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盖两汉之时世已远,贞观之去今犹近。迁、固之文,高古尔雅,而所纪之事略;吴氏之文,质朴该赡,而所纪之事详。是则太宗之事章章较著于天下后世者,岂非此书之力哉?”(见《贞观政要》书首,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其后,明宪宗、清高宗曾先后为《贞观政要》刻本作序。明宪宗的序文强调了《贞观政要》是“世不可无”之书,他写道:“朕惟三代而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尤莫若贞观之盛。诚以太宗克己励精图治于其上,而群臣如魏徵辈,感其知遇之隆,相与献可替否以辅治于下,君明臣良,其独盛也宜矣。厥后史臣吴兢采其故实,编类为十卷,名曰《贞观政要》。有元儒士临川戈直,复加考订注释,附载诸儒论说以畅其义。而当时大儒吴澄又为之题辞,以为世不可无,其信然也。”明宪宗说的“当时大儒吴澄”,其序《贞观政要》有这样的话:“然譬之行远必自迩,譬之登高必自卑,则《贞观政要》之书,何可无也!”因此,明宪宗乃有是言(引自前书)。清高宗的序文表明了他“读其书,想其时”的心情和感受,其序曰:“及唐贞观,太宗以英武之资,能用贤良之士,时若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珪诸人,布列左右,相得益彰。盖自三代以下,能用贤纳谏而治天下者,未有如此之盛焉。史臣吴兢纂辑其书,名之曰《贞观政要》,后之求治者,或列之屏风,或取以进讲。元至顺间,戈直又刊其书,以行于世。余尝读其书,想其时,未尝不三复而叹曰:‘贞观之治盛矣!’”(引自前书)以上这些文字,对于说明《贞观政要》的历史影响,是很必要的,因不便写入正文,乃作详注。
[74]魏徵等:《隋书》卷七十三《循吏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73页。
[75]魏徵等:《隋书》卷七十三《循吏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73页。
[76]吴兢:《贞观政要》卷三《择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3页。
[77]魏徵等:《隋书》卷七十三《循吏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74页。
[78]魏徵等:《隋书》卷七十三《循吏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88页。
[79]魏徵等:《隋书》卷七十三《循吏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88页。
[80]范祖禹:《唐鉴》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9页。《贞观政要》卷一《政体》记于贞观七年下,似误。
[81]范祖禹:《唐鉴》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0页。
[82]刘昫等:《旧唐书》卷五十《刑法志》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38页。
[83]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七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29页。
[84]魏徵等:《隋书》卷三十八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44页。
[85]魏徵等:《隋书》卷六十一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471页。
[86]魏徵等:《隋书》卷六十三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05页。
[87]魏徵等:《隋书》卷八十五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900页。
[88]吴兢:《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