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节 关于国家起源和历史进程的新认识(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89]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4页。

[90]吴兢:《贞观政要》卷六《悔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06页。

[91]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4页。

[92]萧统:《文选》卷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724页。

[93]萧统:《文选》卷五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741页。

[94]萧统:《文选》卷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792页。

[95]见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七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3934页。

[96]见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七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3935页。

[97]均见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七百五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3939页。

[98]见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七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3935页。

[99]董浩等:《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046页。

[100]班固:《汉书》卷八十一《张禹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351页。

[101]班固:《汉书》卷八十一“赞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366页。

[102]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四《胡广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510页。

[103]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四“论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512页。

[104]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七百五十三《秦论上》,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3945页。

[105]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七百五十三《秦论下》,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3945页。

[106]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六《江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34页。

[107]吴兢:《贞观政要》卷九《安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74页。

[108]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页。

[109]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66页。

[110]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六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47页。

[111]以上均见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五《边防一·边防序》,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979页。

[112]班固:《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6页。

[113]萧统:《文选》卷五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746页。

[114]以上参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太宗贞观五年;卷一百九十五,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吴兢:《贞观政要·封建》。

[115]以上所引见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8页。

[116]柳宗元:《贞符》,见《柳河东集》卷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8~19页。

[117]侯外庐说见《柳宗元哲学选集》序,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118]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91年第四版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页。

[119]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3页。

[120]范祖禹:《唐鉴》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1页。

[121]苏轼:《东坡志林》卷五《论古·秦废封建》,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104页。

[122]近人章士钊著《柳文指要》,列《封建论》作于历史的研究和理论的分析,多所发明,他认为这是“从来无人写过之大文章”。值得注意的是,章士钊是从史论的角度评价了《封建论》的学术影响“从来史论扎定脚跟,无人动得分毫,唯见子厚(宗元)此论,罔识其他。”他赞扬叶適之政治论,“叹其洞明天下大势,为柳子厚后一人”,甚至不无浪漫地说,“吾安得挈子厚、水心(叶適)两公,同登天安门重与细论之”。他认为,顾炎武的《郡县论》,“论中未提及子厚一字,文字声气之求,固千载犹旦暮云”。他指出,魏源《古微堂内集·治篇九》“有论封建者二则,其言熟于史例,足与子厚所论互为发明”。他批评袁枚之论柳宗元《封建论》的文章“全是诡辩,此殆帖括家风檐见巧之作,不足与于史家通识也”;而龙翰臣之《续柳子厚封建论》则“词旨瞀乱,语无可采”,“朦于史识”(章士钊:《柳文指要》上卷,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等。千余年来,视《封建论》为史论并进行系统研究的,章士钊可谓第一人矣。

[123]以上均见柳宗元:《封建论》,见《柳河东集》卷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8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