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节 关于国家起源和历史进程的新认识(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9]范晔:《后汉书》卷六十八《许劭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234页。

[20]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页。

[21]刘邵,《三国志》作刘劭,今从《隋书·经籍志》及《人物志》所署。

[22]陈寿:《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刘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619页。

[23]郑旻:《重刻人物志跋》,见刘邵:《人物志》译注本附录,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年。下引均据此本。

[24]参见《人物志》译注本附录:钱穆《略述刘邵〈人物志〉》、汤用彤《读〈人物志〉》,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年。

[25]刘知幾:《史通》卷十《自叙》,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70页。

[26]见刘邵:《人物志》译注本附录,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年。

[27]见刘邵:《人物志》书首阮逸序,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年。

[28]刘邵:《人物志》卷下《七缪》,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年,第160页。

[29]“六主”是王主、治主、存主、衰主、危主、亡主,“六臣”是王臣、良臣、直臣、具臣、嬖臣、佞臣。荀悦认为:“六主之有轻重,六臣之有简易,其存亡成败之机在于是矣。”参见《汉纪·昭帝纪》。

[30]皇甫谧:《帝王世纪》卷一,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第1页。

[31]皇甫谧:《帝王世纪》卷十,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第67页。

[32]见马总:《通历》卷四所引,叶氏梦篆楼铅印本,1915年。

[33]见马总:《通历》卷十所引,叶氏梦篆楼铅印本,1915年。

[34]见《长短经》卷二《君德》篇所引,《读画斋丛书》本,按:赵蕤在征引时,将“公子曰”改为“或曰”,“先生曰”改为“虞世南曰”,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故不书“世”。下同。

[35]见《长短经》卷二《君德》篇所引,《读画斋丛书》本。

[36]见马总:《通历》卷六所引,叶氏梦篆楼铅印本,1915年。

[37]见马总:《通历》卷八所引,叶氏梦篆楼铅印本,1915年。

[38]虞世南:《帝王略论》卷一,敦煌残卷(伯2636号)。

[39]见范祖禹:《唐鉴》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0]见吴兢:《贞观政要》卷一《君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页。

[41]虞世南:《帝王略论》卷二,敦煌残卷(伯2636号)。

[42]《唐会要》卷三十六记,贞观二十三年正月二十日,唐太宗作成《帝范》。《册府元龟》卷四十记: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帝撰《帝范》十二篇,赐皇太子”。《四库全书总目》亦谓作于贞观二十二年。按:《唐会要》前八十卷为唐人所撰,且成书在先,今从《唐会要》说。又,疑《册府元龟》误将贞观二十三年作二十二年。

[43]见《唐太宗集》论文编,吴云、冀宇编校,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下引《帝范》各篇,均同此,不另注。

[44]吴兢:《贞观政要》卷二《纳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9页。

[45]吴兢:《贞观政要》卷一《君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页。

[46]吴兢:《贞观政要》卷四《教戒太子诸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25页。

[47]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四十《帝王部·文学》,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51页。

[48]参见吴兢:《贞观政要·任贤》、刘昫等:《旧唐书·魏徵传》。

[49]吴兢:《贞观政要》卷三《封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10~111页。

[50]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37页。

[51]魏徵等:《隋书》卷七十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36页。

[52]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699页。

[53]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四《马周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616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