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第2页)
[13]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别史类录”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9页。
[14]高似孙:《史略》卷四“高峻小史”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0页。
[15]高似孙:《史略》卷二“后魏书”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4页。
[16]见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7]1933年,鲁迅先生在《准风月谈·晨凉漫记》中曾经写道:“儿时见过一本书,叫作《无双谱》,是清初人之作,取历史上极特别无二的人物,各画一像,一面题些诗,但坏人好像是没有的。因此我后来想到可以择历来极其特别,而其实是代表着中国人性质之一种的人物,作一部中国的‘人史’,如英国嘉勒尔的《英雄及英雄崇拜》,美国亚懋生的《伟人论》那样。”这是鲁迅先生关于作一部“中国的‘人史’”的设想。如果我们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参考《统载》的体例和鲁迅关于“中国的‘人史’”的设想,比较系统地选择历史上那些政治上有作为、思想上有创见、科学上有发明、文化上有建树以及在其他方面有贡献的人,写一部《中国人物通史》一定是很有意义的。
[18]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百二《萧颖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68页。
[19]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四《元德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565页。
[20]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百二《萧颖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68页。
[21]《建康实录》书末记:“吴大帝黄武元年壬寅至唐至德元年丙申五百三十五年”,这是说的《建康实录》的上限至成书之年的年代。
[22]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五“杂史类”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3页。
[23]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四《经籍考》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642页。
[2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史部·别史类”条,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47页。
[2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史部·别史类”条,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47页。
[26]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六十四“建康实录”条,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年,第17页。
[27]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三《马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034页。
[28]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七《马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52页。
[29]据已故刘节先生考证,《旧唐书》本传所谓《子钞》者,即是《新唐志》著录的《意林》;其所谓《年历》者,即是《唐年小录》,记德宗以前故事,《通鉴考异》曾引用其书。刘节先生对《通历》一书的流传、补撰、版本有详细的考证,足资参考(参见《中国史学史稿》,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148页)。
[30]见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31]参见计六奇:《唐诗纪事》卷五十“姚康”条。
[32]今人陈光崇先生撰《记晚唐史家姚康和陈岳》一文考其仕履及著述甚详,颇多参考(见《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
[33]《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学校部·撰集》所记,与此略同而稍详。《新唐书·艺文志二·正史类》于“集史”下著录;“姚康复《统史》三百卷。大中太子詹事。”所记姚康复,应是《旧唐书·宣宗纪》和《册府元龟》所说的姚康。《唐会要》卷三六“修撰”条书为“姚思廉《通史》”,误。
[34]参见本书第八章论《通典》的内容。
[35]参见陈光崇《刘秩事迹考》一文,载《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2期。
[36]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杜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83页。
[37]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六《杜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090页。
[38]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九十“杜佑作通典”条,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年,第7页。
[39]李翰:《通典序》,见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页。
[40]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31~32页。
[41]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一《裴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449页。
[42]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一《裴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449页。
[43]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四《释通》,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73页。
[44]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四《释通》,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