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魏收魏书的历史地位(第3页)
[72]刘知幾:《史通》卷四《论赞》,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76页。
[73]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三十六“范矫班失”条,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年,第2页。
[74]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两汉风俗”条,黄汝成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752~753页。
[75]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四“后汉书编次订正”条,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2页。
[76]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三十五,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年,第2页。
[77]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三十七“马蔡论赞”条,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年,第4页。
[78]范晔:《后汉书》卷六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171页。
[79]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三十七“陈蕃传论”条,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年,第5页。
[80]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三十八“党锢传总叙”条,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年,第1页
[81]以上均见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三十八“党锢传总叙”条,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年,第1页。
[82]范晔:《后汉书》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508~509页。
[83]范晔:《后汉书》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697页。
[84]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787、788页。
[85]范晔:《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1页。
[86]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042、2043页。
[87]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932页。
[88]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二上《方术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703、2725页。
[89]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五《袁术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444页。
[90]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085页。
[91]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86页。
[92]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66页。
[93]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629、1646页。
[94]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006、2007页。
[95]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457页。
[96]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665页。
[97]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10页。
[98]束世澂:《范晔与〈后汉书〉》,见《历史教学》1961年第11、12期;刘隆有:《试论范晔的史学思想》,《求是学刊》1984年第2期。
[99]见萧统:《文选》卷四十九、五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100]刘知幾:《史通》卷六《叙事》,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56页。
[101]刘知幾:《史通》卷四《序例》,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81页。
[102]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三《家书二》,《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第92页。
[103]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内篇五《答客问上》,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72页。
[104]范晔:《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下》,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57~458页。
[105]洪迈:《容斋四笔》卷一“范晔汉志”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626页。
[106]范晔:《后汉书》卷二《明帝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4页。
[107]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二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787~788页。
[108]萧统:《文选》卷五十,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697~698页。
[109]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589~2590、2588页。
[110]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一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04页。
[111]范晔:《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1页。